1 小麦播种时常见问题1.1 播期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影响,暖冬趋势明显,冬前积温逐年增加,小麦越冬时期有明显后移倾向。不少农民采取了适期晚播并适当增加播量的对策,对缓解秋末冬前温度偏高的负面影响有一定帮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按照“老规矩”播种,给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创造了易于发病的条件。1.2 播量有部分麦农受“有钱买种,无钱买苗”、“要想产量高,播量不能少”等农谚的影响,采取超常量播种,个别农户甚至在正常播期内播种量达到20 kg以上。在温度偏高、播量偏大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基本苗太多,植株细高,叶片细长,分蘖缺失或无分蘖,冬前过早封垄,以致土壤养分过度消耗,来年小麦长势由旺变弱,形成人为减产。1.3 白籽下种大多数农民有小麦白籽下种习惯,只有在地下害虫和小麦黑穗病发生严重时,才采取药剂处理措施。1.4 采用自留种大部分农民没有购买小麦种子的习惯,而是采用自家留种方式,随着机械化收割的普及,造成小麦种子混杂严重,而且还容易造成种子带有病菌和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2 小麦田病虫发生原因2.1 水肥条件改善和有机肥施用减少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灌溉条件改善和水浇田面积扩大,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十分有利于小麦根病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无机氮肥,磷钾肥不足,有机肥施用量的大量减少,造成土壤生态恶化,植株抗病性减弱,对土传病害的发生也非常有利。目前,不少地方生产上偏重施氮素化肥,多数地区有机肥不足,甚至有的地方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是导致麦田当前土传病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2.2 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面积扩大土传病菌主要存活在土壤中或根茬部分。许多小麦主产区多数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加上近年普遍实施秸秆还田,大量根茬遗留田间或秸秆直接还田,十分有利于菌源在土壤中的积累,造成土传病害不断加重。3 解决办法3.1 备足优种小麦优种是稳产高产的基础。临汾市在小麦生产上推广使用的水地品种主要有:济麦22、尧麦16、良星99、烟农21、鲁原502等;旱地品种主要有临旱6号、临丰3号、临旱21-30、长8744等。对于部分小麦种子混杂的家户,一定要做好种子更换,避免使用杂、劣种子形成人为减产。3.2 轮作倒茬根病是土传病害,由于长期施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实行轮作倒茬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轮作方式应坚持1~2年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棉—麦两熟轮作,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小麦与蔬菜、绿肥等作物轮作均有良好的控制病害的效果。3.2 合理施用肥料3.2.1 施足基肥话说“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旱地更有“麦收隔年墒”的说法。因此,合理的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备耕整地时应注意加大投入,施足基肥。3.2.2 增施有机肥化肥的长期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特别是施氮肥过量和晚施氮肥的田块,麦株旺长,组织柔嫩,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增施有机肥,可为小麦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发挥小麦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微生物间的竞争性,可有效降低发病率。3.3 适期晚播播种期的早晚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播种越早,冬前有效积温愈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病菌侵染早,侵染期长,导致病情基数高。适期晚播,能减轻病害的发生。为实现小麦的壮苗越冬和安全越冬,奠定丰产的苗架基础,各小麦种植区应结合本区的生产、生态条件,合理把握好小麦播期,实现正茬麦田冬前每0.067 hm²总茎数达到80×104~100×104株、回茬麦田达到60×104株左右的群体目标。1 100 m以上的高海拔麦区,最佳播期应在“白露”前;海拔1 000 m左右的浅山麦区宜把握在“白露”前后;丘陵区小麦播期应掌握在“秋分”前后;平川正茬小麦播种期在“秋分”节令的中期为好。回茬麦田应早腾茬,早整地,抢时早播。力争寒露节气内播种结束,尽量减少霜降麦,创造一个不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3.4 精量播种播种量对根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播种量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生长,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合理群体,壮个体,改善田间生态环境,能控制病害发生。随着小麦播期的推迟,冬前积温随之减少,通过适当增加播量以弥补冬前分蘖减少群体不足的矛盾。山区白露或丘陵区秋分前后的适期播种,每0.067 hm²播种量掌控在8~10 kg,不能盲目加大播量。正常情况下,这一播量可以实现基本苗20×104株上下,冬前每0.067 hm²总茎数达到80×104~100×104株的壮苗类型。要特别注意控制玉米晚熟后随意或无节制增加播量的倾向。3.5 控制播深俗话说“一寸浅,二寸深,超过三寸就要闷”(农谚1寸=3.3 cm,下同),就是说播种过浅容易闪种,影响出苗;播种过深(2寸以上),小麦分蘖力下降,成穗率不高,影响产量。播深4.9 cm适宜。晚播回茬麦田应严格掌握播深,深度控制在3.3 cm左右。尤其是旋耕、施肥、播种一体化的地块,要注意观察,根据土壤类型、墒情、悬虚程度的不同,随时调整播种深度。3.6 土壤处理针对地下害虫和小麦根病发生严重的情况,要进行药剂土壤处理,可每0.067 hm²用质量分数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 mL,兑水30~40 kg,喷洒地面,然后耕翻使药剂与土壤混匀。对小麦全蚀病和小麦腥黑穗病严重发生田,可用质量分数4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每0.067 hm²用量0.75~1 kg,拌细土20~30 kg撒施,均匀施入播种沟进行土壤处理。病虫混发田用上述两种药剂混合使用。3.7 种子处理非包衣种子播种前应采用优质对路的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地下害虫发生区,可用质量分数55%甲拌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腥黑穗病发生区可选质量分数40%五氯硝基苯粉剂,按每50 g拌麦种10 kg,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5%~0.2%,兑水0.5~1 kg,拌匀堆闷6 h后播种;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15~20 mL或12.5%硅噻菌胺悬浮剂(全蚀净)20 mL,兑水0.5 kg均匀拌麦种10 kg,拌后堆闷1~3 h,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在采取杀虫、杀菌剂混合拌种时,应注意先拌杀虫剂,种子堆闷晾干后再拌杀菌剂。 编辑:丁琳审核专家:山西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张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