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的选择草菇栽培场地要选择背风向阳,供水方便,排水容易,肥沃的沙质土壤作为草菇的栽培场所。当气温较低的季节种植草菇,应东西向做畦,且畦要高一些,可使菇床均匀接受阳光,利于提高堆温和子实体的发育;气温较高的季节,南北向做畦,且畦要低些,以利于通风散热。菇床畦高一般15~25厘米,宽80~100厘米,长度不限。做畦前应先灌水,水下渗后深翻,同时拌入石灰粉或浇入浓石灰水以灭菌杀虫,日晒1~2天,以利以后保水、保肥及通气。(二)培养料的处理及播种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干稻草、麦草或其他原料,将稻草放入2~3%石灰水浸泡24小时捞起,扭成草把,铺成畦面,压紧压实,在草层边缘5厘米处撒一圈混合好的菌种,在第一层草层的外缘向内缩进5厘米铺第二层草把,压实,在四周边缘5厘米撒一圈混合好的菌种,每层都这样操作,一般铺4~5层草把。铺好后用碎稻草填充空隙,畦中心要略高于两侧,以利于升温、散热、排水等。上堆时应底大上小,以利于牢固不散堆,覆土前要踩水,使稻草中多余水分排出,以利于草菇菌丝生长。踩水后表面撒一层菌种,并在表面覆盖灭菌土壤,盖上薄膜。(三)发菌管理接菌后当料面温度高于52℃时,要及时揭膜通风,喷水降温,一般高温季节一天揭膜喷水2~3次。以后堆中心温度要控制在36~39℃,堆边温度控制在33~36℃。堆温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草菇菌丝的生长,不利于获得高产。温度过高时,容易烧死由堆边向内蔓延生长的草菇菌丝,易滋生鬼伞类杂菌,消耗堆中养料,且出菇晚,产量低;温度过低,外围的菌丝生长慢,并影响以后菌丝由堆边向堆内的扩展,也不易获得高产。发菌期间堆内的含水量应控制在75~80%,大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湿度的调节主要靠通风和喷水。喷水时,要注意不要直接喷到菌丝上,以防伤害菌丝影响出菇。发菌期的喷水要轻、要细。一般接菌3~7天菌丝可长满畦面。(四)出菇管理出菇期堆中心温度最好控制在34~39℃,堆边温度31~37℃。主要通过淋水、通风、揭膜,具体方法同发菌期管理。幼菇在酷暑和低温条件下极易死亡,因此,控制好温度,预防幼菇死亡是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出菇期草堆含水量应控制在75~85%,大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水分管理主要是喷水。接菌第7~10天可以见白色的幼蕾,第10~15天可采收第一批菇。 编辑:柳晓林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研究员 郭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