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前后盘吸虫寄生于牛的瘤胃和胆管壁上引起的一种吸虫病。成虫阶段致病力不强,当幼虫的寄生数量较多时可引起严重的疾病。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严重,常年可感染,北方地区感染主要在5~10月份,本病多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一般青壮年牛因采食大,吞食较多的感染性囊蚴,发病严重。(一)病因虫体呈圆锥形或纺锤形,乳白色,大小为(8.8~9.6)毫米×(4.0~4.4)毫米。寄生在终末宿主牛瘤胃内的成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体,经胞蚴、雷蚴阶段发育为尾蚴,成熟后从螺内逸出,在水草上形成囊蚴。当牛吞食了含有囊蚴的水草,囊蚴到达肠道后脱囊蚴而变为幼虫,幼虫先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皱胃内寄生3~8周,最后到达瘤胃中发育成虫。(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 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严重,常年可感染,北方地区感染主要在5~10月份,本病多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一般青壮年牛因采食大,吞食较多的感染性囊蚴,发病严重。2.症状 幼虫感染的主要症状是顽固性拉稀,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臭。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退,病牛消瘦,颌下水肿,严重时发展到整个头部以致全身。病程拖长后出现恶变状态,病牛逐渐消瘦,高度贫血,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到后期,病牛极度消瘦,卧地不起,最后因衰竭死亡。成虫感染引起的症状轻微,有时也能出现消瘦,贫血和水肿。3.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幼虫移行造成的小肠、皱胃黏膜水肿,形成出血点及出血性肠炎,严重时肠黏膜出现坏死和纤维素性炎症,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盲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有的形成溃疡;胆管、胆囊膨胀;小肠、皱胃及胆管和胆囊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幼虫。4.实验室检查对幼虫的检查 可用驱幼虫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粪便虫卵检查 可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三)防治1治疗 可用下列方法治疗。(1)氯硝柳胺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60~70毫克,一次口服。(2)硫双二氯酚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一次口服,该药具有下泻作用,严重腹泻且体弱的病牛禁用或慎用。(3)溴羟替苯胺 剂量按每千克体重65毫克,制成悬浮液,一次口服。2.预防 定期驱虫,防止污染。消灭中间宿主,粪便必须经过处理等。 编辑:赵琳审核专家:张元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