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作物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因此,农作物间作模式在我国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和普及。经过多年的研究,“核桃—马铃薯”间作模式技术得以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并实现了推广和应用,不仅是对土地,也是对光、热、水等资源的高效利用。为进一步促进“核桃—马铃薯”间作模式的高效高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1 核桃—马铃薯间作的种植模式核桃的种植产量较低,且为一年一熟,使得土地、光、热、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收入,通过核桃—马铃薯的间作试验,结果表明“核桃—马铃薯”间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有效地提高了复种指数。初春时期气温不断回升,比较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此时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肥力非常适合“核桃—马铃薯”的间作。由于核桃树对土壤的水分和施肥要求不大,马铃薯喜阴凉,所以核桃树和马铃薯在生长期的影响较小,通过核桃和马铃薯的间作,提高了土壤、光、热、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核桃—马铃薯间作模式的栽培技术2.1 耕地和施肥马铃薯喜欢疏松肥沃的土壤,在选择土壤时尽量选择地势高、容易灌溉、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壤土或者沙土。在入冬之前对地块进行深耕、冻垡,有利于促进土壤熟化,并且能够杀死土壤中的一部分害虫。马铃薯是一种喜爱阴凉的作物,所以适合在核桃树下进行栽培,但是要避免过多的光照不足和遮阴,从而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使得产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在进行间作时不宜过于密集,要保证核桃树的植株行距在6 m以上,株距2 m以上。马铃薯在耕种前施撒腐熟的农家肥和鸡粪为宜,若施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0∶15∶20),应按照2 250 kg/hm2的量施入。2.2 品种的选择种子的质量对作物的质量以及最终的产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品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要着重考虑结薯早、休眠期短、块茎膨大快、抗病、优质和高产等方面,一般可选用“荷兰7号”和“鲁引1号”等优良的马铃薯品种。另外,在播种前的15~20 d要对马铃薯进行切块处理,并且保证每个切块要有1~2个芽眼,形状为三角形或菱形,每块质量为25~30 g。切块后在室内进行催芽,保持黑暗,温度控制在15~20 ℃,5~7 d检查1次,当芽长到1 cm左右时,在室内摊晾2 d即可播种。2.3 虫害的防治在播种前要对土壤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选用辛硫乳油拌豆饼或棉籽饼进行撒毒饵防治虫害,每公顷用辛硫磷乳油1 500~2 250 mL、豆饼60~75 kg。另外在催芽时也可采用扑海因+高巧或安泰生+高巧进行拌种,在促进抽芽、芽壮的同时,也能预防苗期的蚜虫、金针虫等地下虫害。2.4 播种选择播种的时期十分关键,时期选择错误后果十分严重,很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马铃薯的播种一般选择在3月初或3月中旬进行,保证播种的当天为晴天,气温达到要求,并且采用地膜覆盖,达到保温和保湿的效果,对幼苗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能缩短出苗的时间。当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地进行破膜放苗,从而避免温度过高给幼苗带来伤害。在播种过程中,可以适量地撒上硫磷和农家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虫害的作用。为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可以在播种后每隔10~15 d进行一次中耕,达到保墒除草的目的。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防止高温烫伤,并且做好查苗补苗工作,避免缺苗断垄。2.5 田间管理马铃薯在生长阶段要适时地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疏松的土壤是马铃薯高产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马铃薯出苗时要及时地对土壤进行疏松,同时还要施撒尿素,加快枝叶的生长。在马铃薯结薯期到来时,要对地上部分进行修整,严格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可以采取整枝打杈、摘除顶心和花蕾的方式来延长马铃薯的结薯期。在马铃薯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保持均匀充足的水分是十分必要的,土壤的耕作层要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少浇勤浇。在马铃薯的齐苗期、开花期和薯块膨大期都要保证浇一次水,在马铃薯成熟收获的前7 d要停止浇水,这样有利于马铃薯的表皮适当老化,有利于储存。另外,除草和防治病虫害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部分,应及时地施药和清除杂草,防止虫害和杂草影响马铃薯的正常生长。2.6 马铃薯的收获和储藏马铃薯一般在5月底就可以收获,此时市场上的蔬菜品种较少,马铃薯的价格会因此比较高,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马铃薯在收获时,土壤湿度不宜过大,收获后要及时遮阴晾晒,保持储藏间的通风和避光。通过不断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最终实现了理想化的“核桃—马铃薯”间作模式,达到了农作物的高产和土地、水、阳光、温度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农民朋友和广大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果粮间作这种生产方式可以推广到多种农作物的耕种方式中,对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今后还将继续在农业科技领域不断地研究和创新。编辑:韩风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研究员 姬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