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黑痢,是由空肠弯曲杆菌(有时冠状病毒参与致病)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发病急速、传播快、排棕色稀便和出血性下痢。(一)病因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寄生在肠内,可引起人、畜肠炎。嗜热,在25℃不生长,在25~42℃下生长。(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 引发本病的空肠弯曲杆菌能产生一种类似霍乱样毒素,致多种动物小肠结肠急性发炎。病牛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一般发生在舍饲牛,气候恶劣、饲料突然更换和饲养管理不善可引发本病。成年牛易感,冬春季节易发,呈地方流行,流行期短,一般3天~3周。2.症状 发病突然,1~2天内可使牛群80%以上的牛发病,病牛排出棕黑色粪便,有腥臭味,伴有气泡,血液和血凝块。除少数病例外,大多数病牛三大指标正常,食欲变化不明显,肠音亢进,产奶量下降50%~90%,严重者虚脱,不能站立。大多数牛3~5天内恢复,很少死亡,腹泻停止后1~2天,产奶量恢复。少数病重牛(占发病牛群5%~10%),可出现衰弱、脱水,不能站立,但如果能够及时治疗,很少发生死亡。有少数牛有少量的脓性鼻液,呼吸增加,畏寒怕冷。3.病理变化 呈现不同程度坏死性及出血性肠炎的病变。4.实验室检查 可取粪便、血液及肠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或用0.3%碱性复红作单染色,如果是革兰氏阴性、细长、弯曲,呈S形弯曲,即可初步诊断。该菌引起的腹泻应与大肠杆菌、牛副结核、肠结核、沙门氏菌、病毒性等引起的腹泻及内寄生虫的腹泻相区别。大肠杆菌病仅发生在犊牛;牛副结核以肠黏膜淋巴结肿大,肠黏膜增厚为特征;肠结核主要呈现肠黏膜溃疡和肠系膜淋巴结干酪化;沙门氏菌主要呈现急性、出血性肠炎;病毒性腹泻在口腔黏膜可见充血和糜烂;内寄生虫可以通过粪便检查。(三)防治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治疗。(1)克辽林5~10毫升,加水稀释后灌服,每日2次;(2)氟哌酸每千克体重10毫克,穿心莲30~50毫克伴入少量精料喂牛,1日2次,连用3日;(3)恩诺沙星肌肉注射或配入糖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次,1日2次;(4)病重牛,用10%葡萄糖溶液、糖盐水、生理盐水各1000毫升,10%氯化钾30毫升,维生素C3克,1次静脉注射,1日2次。紧急预防应用磺胺脒,每千克体重0.1~0.2克,伴入少量精料中喂牛,1日2次。也可皮下注射氯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次),1日2次,连用3~5天。牛舍要注意通风,消毒。 编辑:赵琳审核专家:张元庆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