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1、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方面仍旧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般情况下,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出现民间纠纷就足以延误整个工程的建设周期,使水利工程处于停建状态,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无法及时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严重影响农业的生产秩序。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我国当前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管理人员能力薄弱、素质地下等现象。同时,管理人员的配备也相对不足,少数人员根本没有任何施工经验,并且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使得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有关要求。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均不是专业人员,并且不具备有关知识技能,施工管理经验与协调能力不充足,管理依旧停留在实施计划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内,无法依据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必要的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也不存在。此外,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大多为地方水利分离的施工单位,资质与整体素质均相对较低,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起,工程进度也无法得到坚实的保障。3、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新时期,国家扶持农村建设的政策不断增加,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工程项目安排以及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均有提升。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处地偏远,经济不发达,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严重匮乏,工程建设无法按时开工,即使开工建设后也难以实现按时竣工,严格验收等程序,难以顺利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和争取水利工程项目两项工作。因此,大部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常以公助民办的方式开展,缺少工程建设资金,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能省则省”的建设原则,和“因陋就简”的建设意识,减少不必要施工环节以节省建设成本,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较为严重。二、改善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措施1、重视工程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广大农户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意义的宣传,使其明确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体现出的重要作用,进而主动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去。完善现行的工程管理制度,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将工程建设的责任明确到每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的人身上,便以日后工程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追究,并将各种建设政策贯彻落实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当地政府与建设施工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友好的合作模式,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对建设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及时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2、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利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做好人员与物资的管理是保证农田水利项目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农田水利项目中普遍存在的是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管理人员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一是转变自身的思想意识,转变机械设备可以完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观念,将人员放在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的主体地位,在组建施工队伍时,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同时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二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项目施工的管理工作,包括施工材料的质量把控工作,从质量的源头加强管理;三是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好人员技术的培训,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并使人员充分掌握设备操作与施工技能,在人员方面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率,做好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提高人员安全意识,保证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将施工安全责任进行具体的划分,并对施工人员实行奖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并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罚,优化施工队伍,提高农田水利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高质量工程任何一项工程建设的高质量保证都离不开建设资金的大力支持,针对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地方政府的财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具体情况投入建设资金,并且保证每一笔投入的资金去向明确,将建设资金有效落实到实际建设工作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过程中,国土整治和农业开发方面的建设应该和水利建设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互相配合,保证建设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4、用水计量一定要形成常态化在用水时,例如在水利灌溉过程中,供水、计量和定价工作应该整体展开,特别是北方农村,用水费用的收取应该作为一项制度大力推广。根据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用阶梯价格进行收费,如此,管理收入不仅可以得到有效增加,用水量的浪费情况也可以得到有效减少,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各地区的灌溉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相关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方案,对水价的梯度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负担。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