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引起的一种广为传播的传染病。临床症状为发热、厌食、鼻漏、咳嗽、腹泻、消瘦、白细胞减少及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和淋巴组织损害。(一)病因本病由黏膜病毒引起,黏膜病毒,为单股RNA病毒,有囊膜,大小为35~55毫微米,呈球状。很敏感,26℃或37℃经24小时,90%病毒被杀死。(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 病牛和带毒动物是传染源,其鼻漏、泪水、奶、尿、粪及精液均含有病毒。康复牛可带毒200天,在肠淋巴结中可带毒39天。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传播,犊牛最容易感染。冬季发病率较高,肉牛比奶牛易感,封闭式牛群中可呈爆发性。犊牛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牛群感染本病后,可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2.症状 急性病例潜伏期7~14天。绝大多数牛群仅见少数轻型病例,一般都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急性病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厌食、腹泻、流涎,鼻腔流出浆性的甚至黏性的液体,奶产量急剧下降。咳嗽、呼吸急促,口腔黏膜充血糜烂,鼻孔、鼻镜、阴门及阴道也有糜烂现象。腹泻是主要症状,可持续1~3周,粪呈水样、恶臭。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犊牛。有些病牛变为慢性,病牛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持续或间歇性腹泻,出现跛行,类似腐蹄病,病程长,可持续数月。3.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和淋巴结,鼻孔有糜烂及浅溃疡,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颊部黏膜有糜烂。严重病例在咽喉黏膜有溃疡及弥漫性坏死。食道黏膜的糜烂大小形状不一,瘤胃黏膜也有出血和糜烂,第四胃黏膜水肿和糜烂。肠壁水肿,肠结合淋巴结有出血和坏死变化。小肠有急性卡他性炎症,空肠、回肠最严重。盲肠、结肠、直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性以及坏死性炎症。有些在趾间有糜烂或溃疡,甚至坏死。4.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用新鲜病料(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等)做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血清学检查可作血清-病毒中和试验、免疫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本病要与恶性卡他热、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副结核病、冬痢及某些肠道寄生虫病相区别。恶性卡他热全身症状重,角膜混浊,死亡率高;口蹄疫除口、鼻有溃疡外,还可形成水疱;水疱性口炎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副结核病及冬痢不会出现口腔黏膜充血糜烂。(三)防治无特效疗法,可接种弱毒疫苗,对受威胁的牛群应每隔3~5年接种一次,育成母牛和种公牛在配种前再接种一次,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严禁从病区购进牛只。 编辑:赵琳审核专家:张元庆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