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灌溉改良型耕地的改良措施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针对大同水资源利用较低的现状,为探索农业高效用水新途径,必须坚持分区划片分类指导的原则,将节水与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和建设完善的排灌系统,建立合理的水价以及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搞好以平田整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修建防渗渠道、地下管灌输水工程,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新技术。合理进行井水灌溉和地表水的利用,利用大同盆地面积大、水库多、地面水和地下水源丰富的优势,实行节水灌溉,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泉尽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2、农艺节水技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首先,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改善农田保水、蓄水、供肥能力。重点推广以抑制土壤蒸发的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满足作物生长各时期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以及抗旱良种应用的生物节水技术,使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真正起到节水增产、节水高效的作用。在我市旱作区重点推广少耕穴灌聚肥覆膜技术,对稀穴作物南瓜、西瓜、玉米具有重要的增产作用。少耕穴灌聚肥覆膜技术是大同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一套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效益好等优点,每亩灌水量只有1.5~2t,是大田一次灌水量的1/30,可使旱地玉米产量增加50~70%,甚至产量翻番,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典型示例:位于大同县西北的陈家堡村从2002年开始推广穴灌覆盖种植西瓜、南瓜、玉米技术,亩用水量仅为1.5t。较传统种植增产幅度达20~80%,玉米最高亩产达650㎏,为全市旱作节水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物。其次,通过农艺耕作措施蓄住天上水,保好土中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旱地水资源在农业增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土壤耕作的目的就是通过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机械的作用,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更好纳蓄雨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和其他非生产性土壤水分消耗,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3个方面,对节约用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旱作区推广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技术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3、土壤培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措施,大量施用堆肥和厩肥,可以把作物消耗的养分归还于耕地,补充由于耕作生产而消耗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合理使用化肥,扩大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肥促水,以水调肥,提高作物水分、养分利用效率。4、提高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灌溉改良型耕地地势平坦,耕性适中,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应大力提高深耕、耙耱、播种、中耕、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程度,增加农民的种植业收入,同时机深耕深松,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活土层厚度,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编辑:李敏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