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技术模式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的需水特征,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在生态脆弱区采取作物种植多样化,提高农田的整体水分利用效率。2、高效利用旱地资源充分利用旱区的光、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太谷示范村镇地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引水上山,依坡修建日光温室2300栋,种植优质高效菜,棚均收入超万元,每立方水的产值达25元,是露地栽培的6.5倍。3、应用抗旱良种,实施生物节水挖掘抗旱节水种质资源:重视不同层次上节水耐旱育种的相互关系,讲常规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生物育种的基础研究。小麦应用抗旱良种,水分利用率提高8%~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1.8kg/mm.hm2;玉米应用抗旱良种,水分利用率提高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kg/mm.hm2;谷子应用抗旱良种,水分利用率提高15%左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5kg/mm.hm2;大豆应用抗旱良种,水分利用率提高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kg/mm.hm2。4、测土配方施肥与抗旱制剂应用,实行化学“调水”抗旱保水剂拌种一般增产粮食8%左右,降水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各种作物增产一般在8%~10%。小麦亩增产20~30kg;玉米亩增产40~50kg;谷子13~16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3kg/m3。5、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技术内涵: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是通过配置集开穴、灌水、施肥、播种、覆膜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机具,将少耕免耕、开穴灌水、集中施肥、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集于一体,增强作物幼苗抗逆性,避免春季旱、寒等不利农业生产因素的影响,大幅度提高旱地产量的一项农业新技术。适宜范围:该项技术适应于年降雨量在250~500mm的半干旱地区的稀植作物推广应用,尤其是晋西北,栽培的作物主要以稀植作物为主,如玉米和瓜类等。技术要点:(1)少耕免耕:第一年秋收后,留茬原地,不进行任何云消雾散作处理;第二年春播前沿种植带地表撒施有机肥,然后用旋耕机沿种植带旋耕,把有机肥翻入土中;(2)开穴灌水:根据种植作物的密度沿种植带开穴,穴直径30cm左右,穴深5~8cm,每穴灌水1.5~2.5kg;(3)集中施肥:在灌水穴集中施用专用肥50kg/亩;(4)合理密植:大行距70cm,小行距30cm,穴距82cm;玉米每亩开穴800个。在灌水穴周边集中种植,玉米每穴4株。(5)地膜覆盖:播后沿种植带在灌水穴上铺膜,压实压紧,防止大风吹膜,减少灌水的蒸发和耕后表土的风蚀。应用效果: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目前在晋西北旱作区玉米、瓜类等作物上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春季干旱捉苗难、土壤瘠薄产量低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取得玉米单产翻番、瓜类亩增收348元的成效,水分利用率提高50%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0.5kg/m3。编辑:李敏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