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产量高低,决定于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的乘积反映群体内个体生长发育状况。一般稀植条件下,单株营养面积大,植株得到充分发育,穗大,粒多,粒重,单株产量高。但是由于单位面积个体太少,没有充分利用光能、养分和水分,群体产量任然不高,每亩穗数不足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矛盾。随着密度的增加,虽然单株穗重,穗粒数和粒重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由于穗数增加,群体产量相应提高。但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虽然穗数增加,但密度与穗粒数,粒重矛盾激化,穗重降低,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因此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已不能再从加大密度增加穗数来提高产量,而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来提高产量。据各地研究,在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条件下,粒重变异较小,穗粒数变异大,因此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单位面积成粒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合理密植,就是根据土、肥、水、种等具体条件,调整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既要使每亩有最大限度的株数,又要使单株能充分利用光、温、水、养等外界条件,使个体发育好,使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粒重的矛盾得到统一,保证穗粒数而增产。 谷子合理密植与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播种早晚和留苗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晚熟品种生育期长,茎叶茂盛,需要较大的营养面积。留苗密度适当稀些,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植株较矮,个体需要营养面积小,留苗密度应密些。分蘖强的品种留苗密度小些;分蘖弱的应大些。春谷品种留苗应稀些。夏谷品种应稠些。在土壤肥力较高,水肥充足的条件下,留苗密度应加大;干旱瘠薄地留苗密度应减少。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中等旱地和水浇地,以每亩2.5万~3万株为宜,肥力较高的以3万~3.5万株为宜肥力较差的旱地以1.5万~2万株为宜。坡地以1万株为宜,行距经各地试验以40cm为好。谷子具有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生育期短性喜高燥等特点。在其中生长发育阶段有“五喜五怕”的表现,从播种到出苗“喜墒怕干”,以出苗到拔节“喜壮怕荒”;从拔节到抽穗”喜水怕旱”;从开花到结实“喜晒怕涝”;生长后期“喜绿怕黄”。概括起来就是“苗期宜旱,中期要水、后期怕涝”。编辑:李敏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马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