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玉米地老虎识别与防治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翅均暗褐色,中等大小的蛾子,前翅中央有一个肾状纹,其外侧有一个尖头向外的长三角形黑斑,其与翅外缘尖头向内的两个长三角形黑斑相对。后翅灰白色,边缘黑褐色。雌蛾触角呈丝状,雄蛾呈羽毛状。幼虫:共6龄。体长37-47毫米,头部为淡黄色,身体呈黑褐色,背上有许多黑色小颗粒。小地老虎体形稍扁平,腹末臀板黄褐色,有对称的2条深褐色纵带。 卵:呈馒头形,直径约0.5毫米,表面有纵横相交的隆线,初产时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快孵化时变为黑褐色。 蛹:长18-23毫米,为纺锤形,红褐色或暗褐色,末端有短刺一对。二、生活史及习性地老虎以老熟幼虫在3-17厘米的土中越冬,以7-8厘米深处最多。越冬场所多在早播的冬麦地、冬菜地、苜蓿地、马铃薯地及休闲地,其次是玉米地和棉花地等。在田埂的向阳面越冬密度最多。翌年4月,老熟幼虫并不取食为害,而由越冬场所爬到土表3-5厘米处做蛹室在其中直立化蛹。5-6月为羽化盛期。地老虎类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均有强烈趋性,对食糖、蜜、发酵物具明显趋性。卵多产在湿润的土表、植物幼嫩茎叶上和枯草根际处,散产或堆产。老龄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或被触动,立刻卷缩呈“C”型。一般5-6月和8-9月两个危害高峰期作物受害重。三、为害特点3龄前的幼虫多在土表或植株上活动,昼夜取食叶片、心叶、嫩头、幼芽等部位,食量较小。3龄后分散入土,白天潜伏土中,夜间活动为害,常将作物幼苗齐地面处咬断,造成缺苗断垄。老熟幼虫在土里化蛹。老龄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或被触动,立刻卷缩呈“C”型。四、发生与环境关系高温对小地老虎的发育与繁殖不利,因而夏季发生数量较少, 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 ;冬季温度过低,小地老虎幼虫的死亡率增高。凡地势低湿,雨量充沛的地方,发生较多;头年秋雨多、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活动,是第二年大发生的预兆;但降水过多,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虫发育,初龄幼虫淹水后很容易死亡; 成虫产卵盛期,土壤含水量在15 - 20% 的地区危害较重。编辑:范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