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我省食用菌产业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常遭受一些病虫害的影响而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因此在食用菌栽培中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尤为重要。日前,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郭尚针对食用菌栽培中常见的主要病虫害给农民朋友进行了讲解。记:郭老师您好,请您首先给我们讲讲食用菌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农民朋友应该怎样去防治呢?郭:好的。食用菌的主要病害有青霉菌、毛霉菌和黄曲霉菌。1、青霉菌:在栽培过程中,青霉菌除在前期污染培养料外,子实体生长阶段还可侵染子实体,引起子实体发生病害。青霉菌的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分生孢子形成数量多,在栽培过程中易受其菌污染。在香菇栽培过程中,若受青霉菌污染后,初期为白色,1~2天后变浅变绿,在通风不良偏酸环境易产生此菌。若在菌块表面,可在污染处撒上多菌灵原粉或生石灰,也可用灼烧酒精烧掉杂菌或用无菌刀挖去。青霉病菌属半知菌亚门,该杂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呈绿色、蓝色或黄绿色,气生菌丝少,呈绒状;在显微镜下观察,完整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状呈扫帚状。在平菇栽培初期,在 30度左右高温下易产生此菌,所以不要温度过高,而应把温度控制在20℃~23℃之间,拌料时,要严格控制水分,不可过多。若发现有此菌生长,可用浓石灰水或石灰洒在污染处,若全部污染该菌,赶紧将其撤离并烧掉深埋。2、毛霉菌:毛霉菌属接合菌亚门。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灰白色至灰黑色的气生菌丝生长繁茂,可高出培养基2厘米~4厘米,该菌生活在各种有机物质上,形成的孢子成熟后在空气中漂浮,沉降到有机物质表面后,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可萌发长出菌丝。在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大的条件下,生长速度。平菇栽培时,此菌初期为白色,后变为黑色,繁殖力很强,24小时之内可布满整个菌块,若局部长此菌,可用多菌灵原粉洒在污染处;若菌块全部感染要搬离栽培室;香菇栽培时该菌初为灰白色,在48小时内可产生大量黑色孢子,此时要控制培养料的湿度,可在配料中拌入0.3%的多菌灵。3、黄曲霉菌:黄曲霉菌落为黄绿色,无着色区,菌落直径稍大,可达5厘米左右。其分生孢子梗从基物长出后直立生长,高度达1毫米~3毫米,梗顶膨大形成分生孢子头,表面放射状密生短棒状的分生孢子梗,梗顶串生分生孢子,漂浮在空气中,沉降到有机质物质上后,即可萌发生长。平菇栽培时,该菌初期为白色后转变为黄绿色,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生,此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若局部菌块感染,可用无菌刀挖去,全部菌块感染,要就地烧掉;香菇栽培时,该菌初期为白色,后产生黄色,27℃高温易产生该菌,此时要控制室温25℃以下,同时含水量要适当。记:食用菌发生生理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哪些,能够采取哪些措施防治呢?郭: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是生理活动发生反常现象,就叫生理性病害。要想防止这些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就要“三分种七分管”,加强栽培管理。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枯萎病和畸形。1、枯萎病:在菇蕾形成初期,如遇到培养基或空气干燥常会引起此病,使菇蕾逐渐萎缩变干,最后枯死或腐烂。防除方法是加强空气湿度管理,如培养料干燥,可适当喷水降低干燥空气的干燥度。2、畸形:在子实体发生过程中,如遇通风不良易产生此病。表现在产菇蕾而不分化,或根部粗大,菌柄特长,或菌盖很小,甚至不形成菌盖,防除办法主要是加强通风。记:食用菌的主要虫害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防治呢?郭:危害食用菌的害虫种类较多,其中大多以双翅目的菇蚊、菇蝇为害严重。1、菇蚊:它是菇菌栽培中普遍发生和危害较重的一种害虫。幼虫体长3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老熟时变为橘黄色,由13节组成,长条形或纺锤形。其幼虫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能耐低温和较高的温度,不怕水湿,幼虫可成团成堆出现。成虫为小型、柔弱的小蚊,黑色,体长约1.1毫米。在栽培时应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防止水分过高;用1:1000倍的90% 敌百虫结晶溶液代替清水拌料,可有效减轻菇蚊的危害。2、菇蝇:成虫如蚊,个体微小,如米粒大小, 繁殖力极强,一年可发生数代,三星期即可完成一世代,幼虫似蛆,全身白色或米黄色,仅头部黑色。专食菇肉,穿成孔洞,自菇柄向上蛀食,直至伞部,子实体受害后,便不能发育。发生时可用0.1%鱼藤精或0.2%的乐果喷杀。3、菇螨:也叫菇虱,是一种只有针尖大小的昆虫,白色或黄白色,体扁平,椭圆形,上有多根刚毛。消灭菇螨,应在覆土前进行,可采用每平方米10毫升0.5% 的敌敌畏喷洒床面,密闭一夜。3、防治:在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无任何特别特效药剂,所以要求我们注重“防”,做到彻底消毒,发酵腐熟,菌种纯正,通风良好,注意周围环境清洁,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始终要遵循所施药剂对食用者无毒害作用为原则。从菌种制作及袋料栽培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每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操作,对所有工具和引种室、箱、培养室的清洁灭菌,采用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相结合,从而保证食用菌的“绿色食品”品质。记:杂菌污染是食用菌栽培中常见的问题,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郭:杂菌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袋口扎不紧,灭菌不彻底,培养料不新鲜或湿度偏高,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搬运过程中松袋或刺破菌袋,培养环境消毒不彻底,环境中杂菌孢子浓度大,初侵染源丰富,管理时喷水量过大,空气湿度大,环境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等都是引起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细菌发生原因主要是灭菌不彻底。记:预防杂菌污染是食用菌栽培中重要的环节,有哪些好的预防措施呢?郭:预防杂菌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把好配料关。用作配制培养基的各种原料必须不霉烂变质,颗粒大小适度,袋装原料应过筛,剔除坚硬材料,拌料要均匀一致,要避免干料或含水量低的培养基进入基质中。在采用塑料袋做菌种容器或栽培时,谨防袋破损。否则破损处易导致污染,影响食用菌的出品率和质量。一般在生产中都是:当日配料,当日装袋灭菌,防治杂菌生长。2、灭菌彻底。菌袋的(瓶)在灭菌锅内排开码层时,要分布均匀,袋间有空隙,层间有距离,避免在灭菌时,有些地方因加热温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温度死角”,以致灭菌不彻底。所以一般生产中常常码层60厘米~70厘米高度。在升温时要将灭菌锅内的空气排净。宁可延长加热时间不要缩短加热时间。一般掌握好4~6小时内温度升至100度并保持6~8小时不变;高压灭菌完毕时降温要慢些,待压力表指针回至“0”时,及时打开排气阀,使内外压力相等,不可提早打开排气阀降温,以防压力巨大变化,将塑料袋壁涨破,以致取出后感染杂菌;灭菌后,应待袋温降至40℃左右再开锅,迅速将培养基移入冷却室,冷却后马上接入菌种,防止时间间隔长,染上杂菌。为防止培养基分装过程中,棉塞因空气湿度大而受潮,做到要及时检查及时更换;或者在棉塞四周撒些石灰、漂白粉,可吸收棉塞内的水分,使其尽快干燥,从而降低因棉塞受潮而感染上杂菌的几率。灭菌时要保持几个排气孔少量排气,使料仓内蒸汽流动,有利于传热均匀,减少死角。3、选择优质菌种。优质菌种的主要标准为菌丝纯白、健壮、均匀,生长速率中等,母钟菌龄大致15天左右,原种栽培种菌龄40~50 天。成熟的菌种其菌丝外观具有光泽,有较厚的白色原基出现,菌种块有弹性,闻时有香味。菌种块移接后,萌发快,定植早。若是老化退化的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慢,基内菌丝少,培养基干涸松散,不能结块,无香味,菌种弹性差,菌皮厚且呈黑褐色,无光泽,有大量液体分泌,培养基收缩早,易与袋壁分离。此类菌种块移接后,萌发慢,定植晚。4、净化环境。制种及栽培场地应尽量减少污染源,如垃圾场、废料堆、污水坑、禽畜棚舍等,并做好日常性的卫生清理和定期消毒工作。接种室、冷却室和菌种保藏室,要与原材料仓库、出菇房、配料室保持一定的距离或有良好的防治污染隔离的障碍物。菌种生产区内应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生产环境净化程度越高,控制措施越严格,杂菌的污染率越低。创造良好食用菌生产的环境条件,使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处于最佳环境,以增强对杂菌的抵抗力。编辑:王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