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北方鲤鱼集中养殖区域,在鲤鱼商品鱼和鱼种养殖过程中,一种潜伏期短、发病快、死亡率极高的急发性鱼病,目前被人们普遍认定为鲤鱼疱疹病毒病。一到发病季节,一旦有鲤鱼发病死亡养殖户都望闻生畏,十分担忧。笔者2012年接触第一例鲤鱼商品鱼养殖和第一例鱼种培育暴发此病,与早年的鲤鱼疱疹病毒病区别较大,有必要对鲤鱼疱疹病的演变及其防治和相关人员分享。早年“鲤鱼疱疹病”发病季节:发生在冬末初春,又称“鲤春病”,但也有将鲤膘炎症称“鲤春病”,鲤膘炎症常年发生,与“鲤春病”极不相称。表现特征:鲤鱼疱疹症状表现明显,先是头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色黏液,并漫延至体表,形成不规则白色斑块,逐步增厚变硬扩大,俗称“白蜡样增生物”,状似痘疮,又称痘疮病。治疗效果:病期较长,由于水温低,短期内治愈率不高,死亡率虽高,不成突发性、暴发性死亡;水温达到25℃以上,或将病鱼转入溶解氧高的清新流水中暂养一段时间,斑块自然脱落不治而愈。对药品的选择早年以醛制剂为主,目前药品种类多可供选择,选择高浓度水杨酸(10%~20%),可以软化角质层脱落,再结合其他药物修复皮肤。新型“鲤鱼疱疹病”发病季节:较早年“鲤鱼疱疹”迟,一般主要发病季节在5月上旬到7月初及秋后两个季节,近几年有整个养殖周期投食期间均有发生趋势,尤以苗种培育严重。症状表现:暴发性:上午吃食正常,下午吃食锐减,有暗浮头和游边现象;体表无明显症状;鳃丝无腐烂、无鳃丝肿,镜检鳃丝未端有充血,无虫害;肝内脏黏连不容易分离,肝脏颜色浅,肠道无食发红;第二天出现暴发性死亡。预兆型:发病前1天~2天,有少量独游,头部有色斑,上部有凹陷,眼球凹陷,俗称“骷髅头”;鳃丝未端发白,有轻度烂鳃;肝内脏器官颜色浅、黏连,不容易分离;肠道无食发红;快者1天、慢者2天陆续死亡,并出现暴发性死亡。继发型:前期有轻微的烂鳃、肠炎和赤皮,零星死亡未引起重视,进而继发性感染。病名演变:由于此病来得快,用不用药均有一定损失,用刺激性、腐蚀性强和杀虫的外用药会加重死亡。前些年一些水产养殖从业者最初定名“链球菌”暴发,又定名“急性烂鳃”,烂鳃又不明显,也不至于暴发性死亡,甚至全军覆没,目前普遍叫法“鲤鱼疱疹病”,也有叫“急性烂鳃”。鲤鱼疱疹的预防暴发性鱼病,防不胜防,只有做好环境调控,增强抗病能力,有病早治,才能降低发病率。生物和非药品调控:包括各种有益菌、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肥、配方微量元素肥、功能性专用肥、解毒抗应激、杀虫剂、底改、增氧剂等。目前,普遍重视施各种有机肥、生物肥和调水产品,确实在短期内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但也使水产养殖潜伏危机,大量物质周而复始投入使养殖水体富养营化,有机质大量存积,使底质和水质日趋恶化,有利于有害藻类(如蓝藻和裸藻)和致病病原体繁殖,甚至成为一潭臭水,抑制有益藻类繁殖。因此,养殖高峰中后期,高投喂、高排泄有机物和氮物质,池塘水体处于有机高负荷环境中。(1)以施微量元素配方肥为主:补充藻类所需的微量元素失衡,促进有益藻类繁殖,尽可能减少有机肥和含氮物质肥的用量。当然也要因塘而宜,结合施用有机和含氮性质生物肥。(2)补充功能性肥:补充二氧化碳肥可以降低或稳定pH值,还可以提高初级生产力,间接降低其他肥源的投入。(3)提倡使用益生菌调水质:分解有机质转化为藻类能吸收的营养盐类,维持和平衡藻桐,间接降低肥源的投入。施益生菌要注意控制浮游动物过量繁殖,保持水体生态平衡。机械工程调控:是控制和缓解底质、水质恶化、鱼病发生频繁的大趋势。据报道,亩产500公斤鱼,一个养殖周期池底淤积可达10公分左右。为此,笔者推荐一种投资小、耗能低,1台可供10亩水面改底增氧设备:该机功率1.5千瓦,无浮球,机座离池底40厘米左右,整机沉入水中,有吸气管露水面;采用高压气流、水流混合倾钭角冲击底质,反冲形成水面大片涌浪,改底、增氧、释放原始积累肥力、避免车轮虫卵和有机物积累,一机多用,节约能源、肥料、杀轮虫药品的资金投入。(1)高压气流、水流混合和涌浪2次增氧。(2)打破水质分层现象,上下均衡增氧,避免上下温差对流引起转水,生态失去平衡,危害鱼类生存。(3)避免有机物淤积,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减少氧债。(4)释放底质有机质、营化盐类,提高初级生产力,据通威试验测评,底改机能显著提高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外源肥水产品的投入,降低养殖成本,避免水质富营养化。(5)控制轮虫卵积累,华北、东北地区以养殖底层鲤鱼为主,轮虫频繁暴发,使水体失去生态平衡,影响养殖鱼类的摄食、生长甚至生存,频繁杀虫肥水,不仅增加养殖成本,加快水质污染、恶化,也影响食品安全。目前,杀灭水体轮虫的药品,只能杀灭成虫,对轮虫卵毫无作用。据测定池塘每平方米中,有轮虫卵100万个,而且轮虫卵生命力极强,在冷冻多年后也能孵化出轮虫。清池、干塘消毒杀虫,工作量和投资大,也受条件限制,控制轮虫的有效办法是与日常生产管理结合,减少轮虫卵的积累,底改机械是比较有效的方法。(6)缺点:围捕鱼不方便,但可以通过改进不影响捕鱼。其改进方法,将固定在池底部改为悬浮式,增加3个浮球和支架,底部高压出口连接弹簧软管到池底,冲击方向可以根据情况调节。增强抗病能力:(1)首先要消除养殖户不管有病无病,定期或不定期投喂抗生素就是防治鱼病的误区。当然有轻度病兆提前对症下药,可避免病情加重。忌长期低剂量投喂抗生素,不仅会培养鱼的耐药性,而且会损伤其肝胰脏重要器官,降低免疫和抗病能力,甚至有病无有效药可选用或治疗效果差。(2)倡导中草药防治鱼病,是绿色药品发展趋势。不同复方中药有其特定的防病治病效果,因此有金方、秘方、妙方和名方之称。抗菌抗病毒的复方中药有多种,一些护肝的复方中药同时也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止血等功效,定期或适时对症选用,小病、预防兼治,重病配合抗生素治疗。忌两种不同方剂的中药同时混合使用,易失去特定功效;这也是目前鱼病治疗中比较普遍现象。(3)增强免疫力;黄芪多糖等是目前主要免疫增强剂,虽然直观看不出明显效果,但确有增强免疫功效;单方或两种中药配合一些维生素、代谢调节剂组成的保肝护胆药品,通过调节肝脏重要器官代谢机能,也可以起到增强免疫抗病作用,可与黄芪多糖配合使用,因中药种类不多,不会引起配伍冲突。治疗效果与体会鲤鱼疱疹病潜伏期短、发病快、死亡率高,特别是暴发型,采取措施都来不及,即使用药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预兆型,采用腐蚀性、刺激性强(包括杀虫剂)药物会加快暴发性死亡,由此产生治疗纠纷,甚至要求赔偿也有案例。因此,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要有相互信任感,技术人员阐明此病危害性,选择药品要小心谨慎,不能夸海口,包治百病。伤亡程度:暴发型鱼病,即使及时用药与不用药都有不同程度的伤亡,但选用药适当,能控制继续暴发死亡;预兆型,能避免暴发性死亡期。一遇暴发型,商品鱼达到商品规格及时贱卖,虽算不上绝产,但损失不小,据了解有三天时间绝产的;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得到及时控制的,伤亡也在10%左右,有的更高。鱼种培育阶段一遇暴发型,伤亡程度比饲养商品鱼高,一般在30%左右。也有突然暴发性死亡过大,放弃治疗而不治的仅成活20%左右。有预兆型鱼病虽然经治疗避免了暴发死亡期,看不出大的伤亡,疗程期差异,仍有零星死亡。药品选择:治疗鲤鱼疱疹病,宜选用温和型药品外用泼洒,结合内服药治疗,能得到较好的疗效。目前选用温和型的外用药品很多,主要有VC、葡萄糖等解毒抗应激类;中草药提取液,如五黄抗毒液、大黄膏、本草精华露,三黄粉自制液等;碘、聚维酮碘、三氧碘、活性碘、中药活性碘等常用抗生素;某些生物农药主要成分生物提取抗生素,无刺激,对细菌、病毒、霉菌、芽孢有杀灭作用,也有一定疗效;一些药品企业推出了外用和内服结合的“急性烂鳃康”等专用药品。效果评价:评价药品的效果,要考虑有效性、疗程期和经济性;同时考虑对动物和人有无副作用或残留危害。有效性和疗程期:治疗效果与疗程密切相关,从目前上述几大类药品对治疗鲤鱼疱疹病效果看,解毒抗应激类,对杀灭致病病原毫无作用;单一的使用中草药抗病毒液体泼洒,有一定效果;比较明显的是泼洒常用抗生素,虽然与规范用药相违背,因发病急、死亡率高而无奈的选择。目前选择比较多的是“急性烂鳃康”专用系列药品,能较好地避免暴发死亡期,但疗程有差别。常规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时间长,对一些致病菌已产生抗药性,敏感性不強,而且有的已经列入新的禁用药范围,如诺氟沙星等。受水产药品剂型标准限制,抗生素外用一般低浓度,低含量、低浓度达不到抑菌效果。“急性烂鳃康”主要成分还是抗生素,有的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时间不多,而且化学结构、作用机理特殊,使致病菌蛋白合成异常,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胞质内的钾离子、酶等重要物质外渗,引起致病菌死亡,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后续治疗不及时,一般施用一次抗生素避免了暴发死亡期,重复使用成本过高,后续未配合其它外用药治疗,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投喂内服药不按体重计算用药量,发病期间摄食减少,达不到有效治疗效果。经济性:一般认为用药成本与治疗效果关系不大,实际上关系密切。治疗鲤鱼疱疹病单次外用成本较高,一般达30元/亩左右,高的达40元~50元/亩,因此影响治疗积极性,错过最佳治疗期,影响后续用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疗程。副作用:国家已明文禁止滥用抗生素,一般养殖户为防治鱼病发生,不定期投喂抗生素,不但形成抗药性,也降低了鱼的抗病能力,而且积累残留,危害食品安全。因此,不宜作为预防内服药频繁使用,做到有病早治,与其它药类联合使用,降低用量增加疗效。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