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姬菇-鸡腿菇轮作栽培模式一棚三茬食用菌栽培模式,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能够资源再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草菇 4月初至5月底完成制种,7月初开始种植草菇。原料可采用60%的麦秸加40%的菌糠,掺入适量的过磷酸钙。200平方米的菇棚可利用菌料1250公斤。原料配好后,铺于棚内畦间,厚度在20厘米左右,然后接种。约在10天后出菇,本茬可收2潮菇。一般每平方米可出菇6~7.5公斤,每公斤按4元计算,200平方米产值达可5000元左右。二、姬菇 7月中旬至8月底完成制种,9月上旬即可接种栽培,10月初出菇。采菇期可延续到第二年的3月底,其间共出4潮菇。一个200平方米的普通菇棚,可投料1万公斤,产鲜菇1.25万公斤左右,每公斤按1.8元计算,产值可达2.2万元左右,除去7000元的料钱,毛收入在1.5万元。三、鸡腿菇 8月份至10月底完成制种。保存菌种至第二年4月份。4月上旬,待上茬平菇或姬菇采收完后,将废料运至棚外暴晒2~3天,粉碎,然后把废料与新料按4∶6的比例混合,装袋接种。200平方米的菇棚可利用菌料1400公斤。发菌约需一个月时间。5月上旬菌丝发好后即可脱袋、覆土。5月中下旬开始采菇,6月底结束,其间可出3潮菇。200平方米的菇棚可覆料3500公斤,产鲜菇3000公斤,每公斤按3.4元计算,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除去3000元的料钱,毛收入可达7000元。三茬总计可产鲜菇1.65万公斤,总产值可达3.7万元,除去建设200平方米菇棚投资1000元,用料投资1万元后,全年可实现毛收入2.6万元。香菇-猴头菇轮作栽培模式该模式要合理安排菌袋的生产时间,预留1个月左右的时间整理菇棚。当年11月~翌年2月开始制夏香菇菌袋,5~9月出菇。8~9月中旬制猴头菇菌袋,10月~翌年4月出菇。夏香菇平均产量为鲜重0.7公斤/袋,按市场批发价12元/公斤计算,每袋产值8.4元,扣去成本每袋2.5元,每袋可获利5.9元;猴头菇平均产量(干)50克/袋,按市场批发价70元/公斤计算,每袋产值3.50元,扣去成本每袋2.0元,每袋可获利1.5元。以亩菇棚能栽培夏香菇3万袋计算,可获利17.7万元;栽培猴头菇3万袋,可获利4.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一、夏香菇栽培与管理1、培养料配方 果枝条屑(板栗等)78%,麸皮20%,石膏粉1%,碳酸钙1%。2、制袋 采用双袋装料,内袋为香菇保水膜(免割袋)规格为14.5厘米×54厘米,外袋用15.2厘米×5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采用半自动装袋机装料,每小时可装400袋左右。控制料含水量为57%~60%,袋料湿重1.9~2.1公斤。内袋不需扎口,袋口折平即可,外袋用绳子扎紧。采用锅炉蒸汽灭菌,常压100℃保持20~22小时。3、发菌管理 接种后,堆柴式排放,堆高10~13层。接种口菌丝圈达到6~7厘米时,结合翻堆查杂菌改为井字形堆放,每堆6~7层,后期改为△堆放。当菌丝长满菌袋10天后,采用自动刺孔机刺孔增氧,在菌筒四周打上4排孔,每排15~20个,孔深2~3厘米,刺孔后结合疏散通风,防止高温烧菌。发菌管理主要是调节好培养棚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室温控制在23℃~25℃,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适度通风。4、出菇管理 菌筒表面瘤状凸起占2/3,并有部分自然转色时,选择阴雨天气,温度在20℃以下的天气排架。排架的菌袋不能马上脱袋,要让其炼菌7天左右适应一下环境。采用温差刺激、干湿差刺激、振动等方法进行催蕾,方法是早晚喷一次冷凉水,结合通风30分钟,并用振动的办法刺激出菇。连续3~5天刺激后就能形成原基并发育成菇蕾,这时要脱去外袋,保留内层保水膜袋。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残留的菇根,停止喷水,通风降湿,让菌丝恢复生长,等采菇处的菌丝长白后,可进行催蕾出菇管理。夏天出菇管理的重点是要控制好棚内温度,方法:把棚顶的自动喷头打开,利用无纺布让水分蒸发将热量带走,棚内空间喷雾状水,跑水沟内灌满山泉水,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棚内温度。二、猴头菇栽培与管理1、培养料配方 废菌料30%,棉子壳50%,麸皮18%,石膏或碳酸钙2%。2、制袋 选用12厘米×55厘米×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含水量60%左右;半自动螺旋压料式装料机装袋,每袋料湿重1.1~1.3公斤;常压灭菌,100℃保持16小时以上。灭菌后料袋搬入预先消毒过的培养室冷却。选择菌龄为25~30天,长势好的菌种,在室温28℃以下接种。3、出菇管理 清理菇棚内外,做好周围环境卫生,并用硫磺熏蒸消毒。猴头菇菌丝长满袋后,将菌袋上架,挖去接种口原菌种块,接种口向下放置。接种口菌丝恢复后,选择16℃~20℃的天气进行催蕾,方法是向棚内空间喷雾状水,每天2~3次,使空间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并结合通风,早晚卷膜通风30分钟,诱导原基形成。原基形成后,保持菇棚空气相对湿度85%~90%,去除棚顶无纺布,创造适度的光照,一般掌握"七阴三阳"即可。每潮菇采收后,要将出菇口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停止喷水3天,并加强通风,防止出菇口长霉,等菌丝恢复后,再进行催蕾出菇。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模式冬季温度低,双孢菇的出菇量很少,春菇出菇期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草菇的种植被耽误。为此,在菇房内安装加温设备使其环境适宜双孢菇的生长,使得双孢菇提前出完,这样不但保证了双孢菇的出菇量,也使得草菇的种植提前到5月份,延长了草菇的出菇期,增加了草菇的出菇量。采用此方案的草菇出菇量比一般情况下多产出了近60%,每菇房收入提高约2万元。另外,草菇种植结束后,培养料废料可以留作培养双孢菇之用,为企业节约原料成本。一、草菇种植技术1、原料配方 以1000平方米草菇栽培面积计算,需要原料:麦秸30000公斤,干牛粪3000公斤,石灰粉300公斤。2、种植方法①培养料建堆发酵、进房及杀菌。根据淮北青青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菇房面积,提前准备好种植所需原料。用石灰水预湿麦秸,麦秸含水量以75%为宜,建堆发酵,2~3天后经发酵的麦秸即可运进菇房架子上。同时准备预湿干牛粪,铺料时,麦秸厚度20厘米,将牛粪覆在麦秸上方,厚度5厘米。把简单发酵后的培养料运进菇房后及时封闭门窗,进行巴氏灭菌。方法为将蒸汽锅炉产生的热蒸汽通入菇房内,使温度达到65℃左右,在此温度范围保持3天,然后停止加温,使菇房内料温降至35℃以下,准备草菇的播种。②播种。料土温度降到35℃以下后,即可进行草菇的播种。播种采用点播结合撒播的方法,点播穴相距8厘米,深5厘米,再将菌种撒在料土表面,用木板拍平即可。播种1.5瓶/平方米草菇菌种(500克/瓶)。③菇房的管理及采收。播种完成后,盖上塑料薄膜,2天后掀去薄膜,在床面均匀地覆上一层厚约1厘米的土,并喷洒1%石灰水保持湿润。播种后2天保持棚内温度在32℃,确保菌丝以较快的速度生长。此后,可根据菇房温度适当通风。使菇房内温度保持在29℃~34℃,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出菇后,重点关注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具体要做到以下要求,①温度:播种后7天即可形成麦粒大小菇蕾原基,10天开始出菇,出菇期需要相对恒温的条件,料温要降至30℃;②湿度: 适宜的湿度是菌菇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草菇培养料较适宜的湿度为70%,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③通风:草菇培养需要经常换气通风,具体门窗开口大小可根据外部环境温度调节;④光照:草菇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不需要阳光,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光照,否则子实体生长较弱,菇体易伸长,菌幕较薄,较易开伞,但切忌强光直射。在适宜的条件下,草菇生长迅速,必须及时采收。采菇时切忌直接拔出,否则牵动菌丝,影响以后的出菇。头潮菇采5~7天,每天采2~3次。3~4天后开始出第2潮菇,一般能采4~5潮菇。二、双孢菇种植技术1、原料配方 以1000平方米双孢菇栽培面积计算,需要原料:草菇废料20000公斤,麦秸10000公斤,干牛粪20000公斤,过磷酸钙1000公斤,石膏粉700公斤,石灰粉500公斤。此配方不仅利用了草菇废料,节约了生产双孢菇的原料成本,而且增加了单位面积培养料用量,提高了双孢菇的产量。2、种植方法①培养料建堆发酵、进房及杀菌。草菇结束后,8月份清棚开始进行培养料发酵,具体操作为:提前3天将麦秸和干牛粪分别用石灰水预湿处理,使麦秸含水量达到70%左右,接着按照一层麦秸一层牛粪建堆发酵。翻堆时间可根据培养料的发酵腐熟情况而定,第1次翻堆是建堆后7天,翻堆时均匀地加入过磷酸钙,6天之后进行第2次翻堆,加入预湿的草菇废料和石膏粉,第3次在5天之后翻堆,再过4天进行最后1次翻堆,此时把菇房打扫干净并用浓石灰水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杂菌带入下茬。最后1次翻堆3天后把发酵后的培养料运进菇房,及时封闭门窗,进行巴氏灭菌。方法为将蒸汽锅炉产生的热蒸汽通入菇房内,升温至65℃,维持6~8小时,以进一步杀死料中的病、虫和杂菌。然后通风降温,在12小时内逐步将料土温度降至50℃,维持3~5天,促使一些有益微生物生长,将培养料转化为易被菌丝利用的物质,同时使不利于双孢菇菌丝生长的氨气挥发。控温发酵还可减缓易被细菌和真菌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而不至于降低培养料的活性。②播种。双孢菇播种一般在料土温度为27℃时进行。双孢菇播种对料土温度要求很高,温度高于27℃时,发酵余热很可能会继续升高料土的温度,造成高温烧菌使得种植失败。一般播种1瓶/平方米麦粒菌种(750毫升/瓶)。将1/2菌种均匀地撒在料土上面,将其翻至料土中部,再将剩下的1/2菌种撒在料土表面,调整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菌丝培养。③菇房的管理及采收。播种后应重点监测菇房内温度,头3天菇房温度、料内温度切记不能超过28℃,否则要适当通风降温,防止高温杀死菌种。3天后,可根据菇房内温度、湿度情况适当通风调节,10天后菌丝基本铺满料面,可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向下吃料萌发。当菌丝长入料内1/2以上时,即可覆土。及时覆土是保证双孢菇高产的重要措施。覆土前要把料面抹匀拍平,覆土质地以壤土为好,要选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持水量大的土壤作为覆土材料,以利于双孢菇菌丝穿透料层生长。覆土后温度管理是关键,一般要求菇房温度在20℃左右,料内温度在25℃左右。从覆土后第2天开始喷水,使之吸足水分。经过10~12天,菌丝可长至离表面0.5~1.0厘米处,此时应喷重水并加强通风,进行催菇。一般覆土后约经20天便能够看到有直径约0.5厘米的原基形成,即进入出菇期管理阶段。此时要加强调湿通风管理,菇房空间湿度需保持在90%。当双孢菇直径长到3~4厘米时应及时采收,采收过晚,双孢菇品质下降,且会抑制下批小菇的生长。在出菇期的管理上,由于采用的料土营养较多,故出菇较为集中,潮次也很明显,应根据出菇量的多少及时适当增加用水量。同时由于培养料代谢较快,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淮北地区11月底进入冬季,温度的急剧降低使得双孢菇的出菇减慢,此时在管理上以保温为主,尽量选择在温度高时通风,进行适量补水。由于采取厚料栽培技术,培养料代谢产生大量热量,再加上菇房安装了加温装置,所以在冬季出菇较一般模式多。冬菇的大量产出,使料土营养消耗快,双孢菇总产量增加而春菇出菇期减短,这样就为草菇的提前种植做好准备。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