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草药常用加工方法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少数种类如鲜石斛、鲜芦根等供新鲜应用外,大多数药材必须在产地经过初步加工使其干燥,否则容易造成发酵败坏,如叶类会变黄,根类会使肉色变深,芳香性药材会散失香气,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甚至造成损失。一、中草药产地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草药种类繁多,其处理程序主要有:洗涤→清理和选择→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发汗→干燥。因药材品种要求和产地习惯不同,以上程序不是每种中药材都需要,但一般以下几种方法最为普遍:修整首先除去杂草、泥沙,然后经过修整,除去非入药部分,方能入药。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有的需要刮去外皮,如白芍、黄芩;有的应削去粗皮,如黄柏;有的要除去芦头、须根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如牛膝、青木香、丹参、白芷、前胡、射干、虎杖等;有的要剥去木心,如丹皮。蒸、煮、烫某些含淀粉、糖类或黏液质较多的药材不易干燥,有的药材同时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转化的酶,只有经加热处理,使酶失去活力,才能保持药材不变质。也有某些药材需要通过蒸煮方法加工才能保证药效,如黄精、百合、天麻、白芨、宣木瓜、马齿苋等。再如百部、天冬、薤白等水分较多的药材,采收后可放入沸水中烫泡片刻,这样不但容易干燥,且易于剥皮,又能增加药材的透明度。蒸煮或浸烫药材时应注意掌握火候、水温和加工时间,以刚熟透为度,蒸烫过度会使药材软烂,有损质量。此外,桑螵蛸、五倍子等药材,蒸煮后杀死内部虫卵及蚜虫,才能保持药性。切制药材应在鲜时加工切片。一些根茎类药材如丹参、白芷、前胡、牛膝、射干、虎杖、商陆、葛根、土茯苓、玄参等,应趁鲜切成片、块或段,再行干燥;果实大而不易干透的果实类药材,如宣木瓜、佛手等,应先切开后再干燥;一些树皮类药材如杜仲、厚朴、肉桂等,也应采后趁鲜切成块或片,或卷成筒,再行干燥。经过这样的趁鲜切制,不但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药材功效。干燥干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水分,抑制酶的活动,防止有效成分分解,便于长期贮存备用。干燥加工时应尽量保持生药的外观、气味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变。根据气候、设备条件、药材性质,可采取以下三种干燥方法:1.晒干利用阳光和户外流动的空气将药材晒干。晒干法一般适用于不要求保持一定颜色和不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薏苡、黄芪、牛蒡子、决明子以及丹皮、杜仲等。晒干法操作简便,但不同药材晒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全草、叶类、花类药材晒后易破碎,应稍回润后再捆装;某些带油质、糖质的药材及易褪色变质的花叶类药材不宜在烈日下曝晒,以免引起走油、泛糖或褪色变质,可以进行晾晒。晾晒时通常把采收的药材摊放在席子上,要注意防雨、防露,防止大风吹散,并要经常翻倒,促其及早干燥,如紫苏、薄荷、菊花等。2.阴干阴干法是把鲜品置于室内或棚下通风较好的地方,促使水分自然蒸发而得以干燥的方法。色泽鲜艳的叶类、花类、草类及含芳香、挥发性物质的药材,晒后会使绿色的叶子变黄,使花瓣变色破碎,芳香味散失,有效成分挥发,降低药效,因此须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为充分利用空间,可在棚内或室内支杆立架,或在垂直的立柱上钉上横梁,把鲜品摊放在器具内,分层放置,最好安置排风扇加快干燥,如藿香、薄荷、留兰香、款冬花、月季花、玫瑰花、红花、芫花等。3.烘干利用烘房或火炕低温烘烤,使药材干燥。在烘干时,应严格控制温度,温度低了不易干燥,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质量,如烤大黄,温度不得超过60℃,温度再高则颜色发暗,质量降低;花类药材烘干时,温度也不能过高,如烘银花的温度就应掌握在28~42℃。目前,国内外已开始将红外高温吸湿干燥新技术用于加工原药材,它效率高,耗能少,质量好,应该考虑采用。二、加工过程中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药材的成熟度 未成熟的药材加工干燥后外表干瘪、皱缩,内部质量差。中草药过熟后加工质量也不好。温度 温度不仅影响干燥速度,而且影响化学成分存在的状况。温度过高会使挥发油大量丧失,有效成分降低,还会使药材枯焦。水分 加工用水清洁度很重要,水浑浊或盐碱高会污染药材,使之失去色泽等。雨后采收的菊花、红花干后会粘结成团,色泽暗淡。化学成分 加工过程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加工不当,有些成分会丢失或变质;如不及时干燥,皂甙成分易分解损失;使用铁器切削,鞣质会变黑等。辅助材料如白芍浸渍加入玉米粉浆、豌豆粉浆能抑制氧化变黑,附子加工需用盐或盐卤,贝母加工要加蚌壳灰等。药材初加工,都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辅料,辅料质量好坏对药材也有较大影响。编辑:柳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