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事马铃薯育种的单位30多个,到2008年共育成220多个品种,现主要把国外引进,试验鉴定、推广的品种简介如下:1、费乌瑞它品种来源:又名鲁引1号、荷兰15号、津引8号等。2002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特征特性:早熟,休眠期短,对日照反应不敏感,适于马铃薯二季作区春、秋两季栽培。一般单产37500公斤/公顷,块茎长椭圆形、大而整齐,芽眼浅,薯皮薯肉淡黄色,食用品质好。适宜范围及分布地区:在山西、山东、广东省已大面积推广。在河南、安微、河北、江苏、辽宁和黑龙江等省也有栽培。2、CIP24(中心24)品种来源:阿根廷品种,代号为71—B71—240—2。特征特性:中晚熟,茎杆粗壮,花粉紫色。一般单产30000~37000公斤/公顷。块茎较大,椭圆形,薯皮薯肉淡黄色,淀粉含量16.5%。抗旱、高抗晚疫病、抗癌肿病,感PVX和青枯病。适宜范围及分布地区:在内蒙、陕西、山西大面积推广。3、东农303品种来源:东北农业大学杂交育成,1990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品种。特征特性:块茎扁椭圆形,芽眼深浅中等,黄皮、淡黄肉,块茎大小中等,结薯集中,极早熟,生育日数(出苗至收获)55天左右。干物质含量20.5%,淀粉含量13%~14%,还原糖0.03%,休眠期较短,耐贮藏。单产22500~300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适宜密植60000~67000株/公顷。适宜范围及分布地区:适应一、二季作及冬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福建、广东等地。4、克新4号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杂交育成,1990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品种。特征特性:块茎椭圆形,芽眼深浅中等,黄皮、淡黄肉,块茎大小中等,结薯集中。出苗至收获60~70天。淀粉含量13%左右,还原糖0.04%,耐贮藏,单产22500~300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适宜密度67500~75000株/公顷,可与粮、棉、菜、等间作套种。适宜范围及分布地区:主要在黑龙江、河北、山西、天津、山东、河南、安微、上海等省市。5、克新1号品种来源:别名东北白、克山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杂交育成,1990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特征特性:块茎椭圆形,大而整齐,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浅中等,结薯集中,休眠期较长。中熟,生育日数95天左右,淀粉含量13%~14%,还原糖0.52%,耐旱性极强,耐贮藏,单产30000~375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适宜密度52500~60000株/公顷。适宜范围与分地区:在黑龙江、山西、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中原二作区也有栽培。6、克新2号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杂交育成,1986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品种。特征特性:块茎圆形,大而整齐,表皮有网纹、黄皮、淡黄肉,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中熟,生育日数90~95天。淀粉含量15%~16%,还原糖0.029%,较耐旱,单产22500~30000公斤/公顷,高产可达375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密度52500~60000株/公顷。适应范围与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西、吉林、广东、福建等省。7、晋薯2号品种来源:又名同薯8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杂交育成1984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品种。特征特性:块茎扁圆形,黄皮白肉,表皮较粗糙,耐贮藏,中熟,生育期95天左右。淀粉19%左右,还原糖0.02%,抗旱性较强,单产22500公斤/公顷,高产可达375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适宜密度60000株/公顷左右。块茎对光反应敏感,开花后培土,收获后及时贮藏,以免块茎见光黄绿,影响品质。适应范围与分布地区:适应一季作区的山、川、丘陵地种植,主要分布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区。8、坝薯9号品种来源: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坝上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8年用多子白作母本,Epoka作父本杂交育成,1986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品种。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株高60厘米,生长势强,复叶较大,花冠白色,雄蕊白花,不结实。块茎长椭圆形,薯皮薯肉均为白色,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短,耐贮性中等。中熟,生育期90天左右,干物质含量18.5%,淀粉14%左右,还原糖0.31%,粗蛋白质1.67%,每100克鲜薯含维生素C13.8毫克。植株抗晚疫病,丰产性好,一般单产15000~225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块茎形成早,膨大速度快,要及早浇水追肥。适宜密度52500株/公顷左右。适宜范围与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京市、山西、山东等省也有栽培。9、同薯23号品种来源:山西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用8029—[S2—26—13—(3)]×NS78—4作母本,用荷兰7号作父本杂交获得实生种子,1990年育出实生苗,后代经无性繁殖选育而成。2004年经国家品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植株直立,叶片较大,叶深绿色。茎秆粗壮,分枝少,花冠白色,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抗旱耐瘠,薯形好,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生育期106天,属中晚熟品种。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比对照紫花白增产19.2%,居参试品种首位。由于表现特别突出,主持单位推荐提前一年参加全国性生产试验,2003年全国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456公斤/公顷,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4.8%。栽培要点:一季作区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为宜,播前施足底肥,最好集中窝肥,现蕾开花期注意浇水施肥。种植密度52500~60000株/公顷之间。适应范围及分布地区:适宜范围广,在山西、内蒙古、东北大部、河北和陕西北部第一季作区均可种植。10、中薯4号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用东农3012作母本,85T—13—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鲜薯食用和鲜薯出口。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55厘米左右,分枝少,茎绿色,基部淡紫色,花淡紫色,能天然结实。块茎长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大小中等,表皮光滑,芽眼浅而少,结薯集中、较多。块茎休眠期50天左右。极早熟,从出苗到收获55天。鲜薯干物质含量19.1%,淀粉13.3%,还原糖0.47%,粗蛋白质2.04%,维生素C含量30.6毫克/100克。抗晚疫病、花叶病,耐瘠薄。产量可达22500~30000公斤/公顷,高产可达375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强前期管理,及时培土中耕,促使早发棵、早结薯。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溉,收获前一周停灌以利收获贮存。秋季播种用浓度为5毫克/升赤霉素溶液浸泡5分钟后用湿润沙土覆盖催芽。公顷密度67500~75000株。适应范围与分布地区:适宜二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早春播种,也适合南方冬闲田,北方一季作区早熟栽培。11、中薯5号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用中薯3号天然结实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适合鲜薯栽培。200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分枝少,茎绿色,叶色深绿,花白色,有种子。块薯长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大而整齐,芽眼浅,结薯集中。鲜薯干物质含量19%左右,淀粉13%,粗蛋白质2%,每100克鲜薯维生素C含量70毫克左右。一般单产30000公斤/公顷左右大中薯率可达97.6%,抗晚疫病,耐瘠薄。适应范围及栽培要点:早熟丰产,生长势强,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作。适宜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北方一季作和南方冬作区作为早熟鲜薯食用栽培。单作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强前期管理,及时培土中耕,促使早发棵早结薯。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溉,秋季播种用浓度5毫升/升赤霉素溶液浸泡5分钟后用湿润沙土覆盖催芽。12、夏波蒂品种来源:1980年加拿大育成,1987年从美国引入我国试种。属中熟油炸薯条加工型品种。特征特性:中熟出苗要成熟90左右,株型开张,株高60~80厘米,茎绿粗壮,多分枝,叶呈卵圆形,交替覆盖且密集较大,花浅紫色间有白花,开花较早,花多且顶花生长期长,结薯集中,薯块倾斜向上生长,块茎长椭圆形,一般10厘米以上。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块茎干物质含量19%~23%,还原糖0.2%,不抗旱、不抗涝,喜通透性强的沙壤土,喜肥水。退化快,对早疫病、晚疫病敏感,易感PVX和PVY病毒。栽培要点:必须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排水通气性良好,最好能浇水的沙壤土或轻沙壤土地块栽培,密度52500株/公顷以上。高垄种植,及时中耕培土,注意控制病、虫、草害,特别应严防晚疫病。适应范围:特别适宜北部、西北部高海拔冷凉干旱一作区种植13、大西洋品种来源:美国用Wauseon 与B514—6杂交后选育而成,1978年美国农业部审定,1987年由我国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引进。属中熟油炸薯片加工型品种。出苗至成熟90天左右。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叶肥大,茎粗壮,中等长势,淀粉含量高达18%左右,还原糖0.1%以下,生育期115天,块茎耐贮藏,易感晚疫病和环腐病,退化快。块茎圆形,中薯率高且整齐,薯皮浅黄,有麻点网状,薯肉白色,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单产22500公斤/公顷。栽培要点:适宜密度67500株/公顷左右,适宜范围:适宜晚疫病较轻的地区种植。14、斯诺顿品种来源:美国1990年育成,199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特征特性:块茎圆形,分枝少,结薯集中,芽眼浅且少,皮肉均为白色,薯皮有轻度网纹,大中薯率85%左右,单株结薯4~5个。淀粉含量16%左右,还原糖低,单产22500公斤/公顷左右。栽培要点:必须选择土层厚、肥力中等以上、排水通气性良好的地区。适宜密度67500株/公顷左右,适宜晚疫病较轻的地区种植。15、晋薯10号品种来源:原名“86—2—92”。山西省农科院五寨农业试验站采用81—5—62品系的自交果培育实生苗选育而成。1992年5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18次会议审定,定名“晋薯10号”。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45~70厘米。叶绿色,花白色,结薯集中,薯大而均匀,单株结薯平均4.8~5.6个。薯形扁圆,黄皮白肉,芽眼深浅中等,淀粉含量15%~18.7%,品质较好,为菜,粮兼用品种。中晚熟,生育期95~110天。生长势强、抗旱、抗病、耐贮存。休眠期短,稳产性好。商品薯率90%以上,但干旱易产生次生薯。产量表现:1990~1991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区城试验,两年13点次平均公顷产量30321公斤,比对照晋薯2号、晋薯7号增产22.1%。1991年在五寨、岢岚等6处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20110.5公斤,比对照晋薯2号增产32.3%。栽培要点:适期早播,及早深中耕,初花前覆土;公顷留苗52500~67500株;适宜与玉米套种。适宜地区:适宜山西省马铃薯区种植。16、系薯1号品种来源: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用“292—20”天然实生种子后代选育而成。1994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次会议审定。特征特性:株高40~50厘米,株型直立,叶片肥大,叶色深绿,茎秆绿色并带紫色,花冠白色开花少,柱头畸形,花粉少,块茎圆形,紫皮白肉,结薯集中,100克以上大薯占88%。适合鲜食和磨粉加工原料用。含干物质22.0%,淀粉17.5%,还原糖0.35%,维生素C25.2毫克/100克。属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80天。抗病毒性强,高抗晚疫病。产量表现: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42000公斤,1993年生产试验,在五寨、天镇怀仁、宁武、朔州、应县、大同市新菜区、右玉等点种植,平均公顷产22935公斤,比对照“中心24号”增产31.2%。栽培要点:生育期短,块茎膨大速度快,中耕培土等田间管理工作应及早进行。播种密度每公顷60000株为宜。有机肥最好窝施,并配合一定数量磷、钾肥。可适期早播,播前进行催芽晒种,水地种植,在现蕾开花期可浇水1~2次,并追施氮肥每公顷225~300公斤。适宜地区:适宜山西北部无霜期短、干旱瘠薄地区种植或间作套种。17、晋薯13号品种来源:原名“9505—12”。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1994年用CIP—K299作母本,JS—7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995年培育实生苗,逐年进行单株筛选育成。2004年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审定通过,命名为“晋薯13号”。特征特性:株形直立,分枝中等。茎绿色,叶淡绿色,花冠白色,株高80厘米左右。薯块扁圆形,黄皮淡黄肉。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6个。中晚熟品种,从出苗到成熟105天左右。生长势强,抗旱性较强,耐贮藏,食用品质好,含粗蛋白2.7%,维生素C13.1毫克/100克,淀粉14.4%,干物质22.1%还原糖0.4%。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公顷产19065公斤,比对照晋薯7号增产31.3%。2002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26406公斤,比对照晋薯7号增产16.3%。栽培要点:播前施足底肥,集中窝施。适期晚播,公顷留苗52500株,高垄种植更能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适宜地区:适宜山西省马铃薯一季作区种植。18、晋薯14号品种来源:原名“9703—44。”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1996年用9201—59作母本,(6401—3—35/Schwalbe)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997年培育实生苗,逐年进行单株筛选育成。2004年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审定通过,命名为“晋薯14号”。特征特性:株形直立,分枝较少,茎秆粗壮,叶片肥大,叶淡绿色,花冠白色,株高75~90厘米左右,薯形长圆形,黄皮白肉,芽眼深浅中等,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薯块较大,大中薯率90%左右。中晚熟品种,从出苗到成熟110天左右。抗旱性较强,耐贮藏。含粗蛋白2.3%,维生素C14.9毫克/100克,淀粉15.9%,干物质22.8%,还原糖0.46%。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公顷产22741.5公斤,比对照晋薯7号增产29.2%,200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28893公斤,比对照晋薯7号增产23.6%。栽培要点:播前以农家肥为主,配合适量磷肥,集中窝施底肥。一季作区,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公顷播种密度45000~52500株。高垄种植更能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适宜地区:适宜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种植。19、晋薯15号品种来源:原名“同薯15号”。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地区研究所用9344—14为母本,9424—2为父本,杂交后定向选育而成。2006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届九次会议审定通过,命名为“晋薯15号。”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5~100厘米,茎秆粗状,分枝多,生长势强,叶色深绿,叶卵圆形,复叶肥大,花冠白色,柱头2裂,结实中等,平均单株结薯4个,薯形扁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芽眼深浅中等,结薯集中,薯块中等大小,大中薯率80%以上。晚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较耐盐碱。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干物质含量23.2%(比重1.965,淀粉含量17.5%),鲜薯贮藏50天后还原糖含量0.49%,粗蛋白2.2%,维生素C12.4毫克/100克。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464.5公斤,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11.1%。2005年参加山西马铃薯苗头品种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4807公斤,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6.4%。栽培要点:①本品种为晚熟品种,一季作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②播前催芽,公顷种植密度49500~52500株。③施足底肥,配合一定数量磷、钾肥可显着提高产量和品质。④加强田间管理,前期以控为主,适时追肥,深中耕分次培土,⑤块茎形成期促下拉上,促控结合,浅中耕,高培土,促进薯块膨大和成熟。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春播晚熟区种植。20、晋薯16号品种来源:原名同薯19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以NL94014为母本,9333-11为父本进行杂交,从杂种后代中定向选择单株系选而成。2007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薯16号”。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106厘米左右,分枝数3~6个。叶形细长,叶片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少,浆果绿色有种子。薯形长扁圆,薯皮光滑,黄皮白肉,芽眼深浅中等。植株整齐,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达95%左右。块茎休眠期中等,耐贮藏。中晚熟种,从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分析,干物质22.3%、淀粉含量16.57%、还原糖0.45%、Vc12.6mg/100g鲜薯,粗蛋白2.35%。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区域试验,2004年全省9点平均亩产1889.1公斤,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11.5%;2005年全省7点平均亩产1824.3公斤,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23.3%。两年平均亩产1856.7公斤,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17%。2006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苗头品种生产试验,全省5点平均亩产1640.7公斤,比对照晋薯14号增产10.9%。栽培要点:①种植密度3000~3500株/亩。②播种前施足底肥,最好集中窝施,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在现蕾开花期浇水施肥,每亩追施氮素化肥15~20公斤。③及时中耕、锄草、高培土,促进薯块膨大和成熟。适宜地区:适宜山西省马铃薯一季作区。21、青薯9号品种来源:原名“9703—44。”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杂交组合(387521.3xAPHRODITE)材料C92.140—05中选出优良单株ZT,后经系统选育而成。2006年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青薯9号”。特征特性:株高97±10.4厘米。幼芽顶部尖形、呈紫色,中部绿色,基部圆形,紫蓝色,稀生茸毛。茎紫色,横断面三棱形。叶深绿色,较大,茸毛较多,叶缘平展,复叶大,椭圆形,排列较紧密,互生或对生,有5对侧小叶,顶小叶椭圆形;次生小叶6对互生或对生,托叶+呈圆形。聚伞花序,花蕾绿色,长圆形;萼片披针形,浅绿色;花柄节浅紫色;花冠浅红色,有黄绿色五星轮纹;花瓣尖白色,雌蕊花柱长,柱头圆形,二分裂,绿色;雄蕊黄色,圆锥形整齐聚合在子房周围。无天然果。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芽眼较浅,芽眼数9.3±1.57个,红色;芽眉弧形,脐部凸起。结薯集中,较整齐,耐贮性中等,休眠期45±5天。单株结薯数8.6±2.8个,单株产量945克±0.61克,单薯平均重117.39±4.53克。中晚熟,生育期125±5天,全生育期165±5天。植株耐旱,耐寒。抗晚疫病,抗环腐病产量表现:块茎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0.253%,干物质25.72%,维生素C 23.03毫克/100克。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量2250~30千克;高水肥条件下亩产量3000~4200千克。栽培要点:结合深翻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纯氮6.21~10.35千克,五氧化二磷8.28~11.96千克,氧化钾12.5千克。4月中旬至5月上甸播种,采用起垄等行距种植或等行距平种,播深8-12厘米。亩播量130~150千克,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密度3200~3700株。适宜地区:适宜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种植。适宜在青海省海拔2600米以下的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灌区种植。22、冀张薯8号品种来源:河北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以720087×X4.4(引自CIP杂交实生种子)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期99天。株型直立,株高68.7厘米,茎、叶绿色,单株主茎数3.5个,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中等,块茎椭圆形,淡黄皮、乳白肉,芽眼浅,薯皮光滑,单株结薯5.2个,商品薯率75.8%。接种鉴定:高抗轻花叶病毒病,高抗重花叶病毒病,轻度至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鲜薯维生素C含量16.4毫克/100克,淀粉含量14.8%,干物质含量23.2%,还原糖含量0.28%,粗蛋白含量2.25%;蒸食品质优。该品种高抗轻花叶病毒病,高抗重花叶病毒病,轻度至中度感晚疫病。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块茎亩产分别为1775公斤和2094公斤,分别比对照紫花白增产40.9%和37.0%,两年平均亩产1935公斤,比对照紫花白增产38.8%。2005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388公斤,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1.5%。栽培要点:(1)种薯处理:选择种薯级别一致的基础种薯的壮龄块茎规格50~120克之间块茎,于4月中旬种薯出窖,出窖后认真分选,选好的种薯平铺10厘米一层置于18~20℃暖室催芽暗光处理12天,待芽基催至0.5~0.7厘米时,转到室外背风向阳处,下铺一层草末,阳光直射处理8天,边晒种边随时翻倒,使其感光均匀一致,翻倒要仔细,不得碰掉芽基,结合翻倒拣出病症薯和不规则块茎。(2)切种:50克小薯稍削顶端,小整薯直播,50克以上块茎切种,切种的刀具要用高锰酸钾消毒,种薯要纵切,每块母薯带1~2个芽,切块重30~35克,不得切成条状和片状。(3)切种后处理:切块后的种薯按100千克用4千克草木灰、200克甲霜灵、5克块茎膨大素、加水3.5千克进行拌种,然后平铺闲房地表10厘米厚,不得积堆,不得装袋,防止高温受热沾化伤口,杂菌感染刀伤面,24小时后即可播种。(4)播种:选择水肥条件高的地块种植,4月底至5月初播种,10厘米地温稳定在5℃为适宜播种期。播种密度3500~4000株/亩,施足底肥。(5)田间管理:幼苗50%顶土闷锄1次,中耕深度1.5~2厘米,苗高25厘米用铁锹将垄沟沃土培入垄脊,刨净苗间垄内杂草,培土厚度3.5厘米,压住第一层匍匐茎条,进入现蕾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20千克,3~4天后第二次培土,培土厚度3.5厘米,压严第二层匍匐茎条,两次培土垡垄高度距地表27厘米高,分层培土,分层结薯,增加产量。(6)病虫害防治:蚜虫、斑蝥、二十八星瓢虫、草地螟用40%乐果乳油或一遍净对水600倍连续喷洒2次,斑蝥用斑蝥素或敌克杀进行喷洒,辅助人工围歼,从7月10日至8月30日,每隔7天喷洒甲霜灵、雷米多尔、代森锰锌、疫克各1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危害。(7)去杂去劣:进入盛花期,按品种特征特性描述,两次进入田间拔除混杂植株异症株及感病植株,包括地下块茎整体挖出后装入塑料袋作饲料用,不得随意乱扔。(8)收获:枯霜后10天收获,继续增加块茎内的淀粉积累,待匍匐茎干缩与块茎脱离,块茎表面光滑不粘泥巴即可收获,采用人工挖掘,犁翻和机械收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做到轻拿、轻放、轻装、装卸,不得破坏薯皮,确保薯形的完整。适宜区域:适宜在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山西大同和忻州、内蒙古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市、陕西榆林中晚熟华北一作区种植。23、新大坪品种来源:原代号:新大坪。系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农户冉珍1996年从他家承包地中种植的全省马铃薯区试中保留的一个参试品种,亲本无法核查。后由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展了品比试验、生产试验、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送样工作。2005年通过甘肃省审定,命名为“新大坪”。2010年由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引进山西,2012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通过。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从出苗到成熟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株高40~50cm,茎粗1.0~1.2cm。茎绿色,叶片肥大、墨绿色。花白色。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且少。结薯集中,单株结薯3~4个,大中薯率85%左右。鲜薯淀粉含量20.19%,还原糖含量0.16%,粗蛋白含量2.67%。抗旱性较强,耐贮藏。抗病性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定西鲁家沟镇小岔口村碱川社和风翔镇景家口村大田调查,抗病毒病,中抗早疫病和晚疫病。产量表现:在2000~2005年安定区的多点试验中,平均折合亩产1382.6kg,比大白花增产18.5%。2010~2011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引种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720.1公斤,比对照晋薯16号(下同)增产15.8% ,试验点12个,全部增产。其中2010年平均亩产1840.0公斤,比对照增产21.0% ;2011年平均亩产1600.2公斤,比对照增产11.2%。栽培要点:甘肃定西地区:①.播期4月中旬;②.施肥:亩施农家肥3000~5000kg,尿素17~20kg,过磷酸钙50~60kg,硫酸钾10~15kg。其中2/3氮肥作底肥,1/3作追肥,其它肥料结合播种一次性施入。③.密度。采用宽窄行种植,旱薄地每亩以2500~3000株,高寒阴湿区和川水保灌地4500~5000株为宜。④.注意防治病毒病、早疫病和晚疫病。⑤.收获:当田间80%茎叶枯黄萎蔫时割去地上茎叶,防止茎叶病害传到薯块,运出田间,以便晒地促进薯皮老化。收获时薯块轻拿轻放,尽量避免碰伤,6-7天后收获。山西中北部:4月中下旬播种。亩施农家肥3000~5000公斤,尿素17~20公斤,过磷酸钙50~6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其中2/3氮肥作底肥,其它肥料结合播种一次性施入。采取宽窄行种植,旱薄地每亩密度2500~3000株,水浇地每亩密度4500~5000株。注意防治病毒病、早疫病和晚疫病。当田间80%茎叶枯黄萎蔫时割去地上茎叶,防止茎叶病害传到薯块,并运出田间,以便晒地促进薯皮老化。收获时轻拿轻放,尽量避免碰伤,6~7天后收获。种植区域: 适宜于定西市安定区种植;山西马铃薯一季作区栽培。编辑:贾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