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枣粮间作树的整形修剪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枣粮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枣树生长特性而创造的一种农作模式,早在明代就已很盛行,直到现在依然是我国北方枣区的主要农作模式。在枣区流传“枣树不占田,上打枣下种田”的谚语说明这一点。枣树之所以适合与粮食作物间作,主要是因为枣树有发芽晚,展叶迟,落叶早,年生长期短,而且枝疏叶小,对地面遮光时间短,遮光量小;根系分布稀疏,活动时间短的特性。因此,利用枣树生长过程中与间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合理配置,组成前后交错、上下分层的立体结构,调节好枣树与间作物之间争肥、争水、争光照的矛盾,充分利用土地、肥水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可以达到增产、增收、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高植被覆盖率,调节气温,减轻冻害,降低风速,减少地面蒸发,缓解干热风危害)的目的。枣树“胁秋不胁夏”说法。既说明了枣树的生长发育特性,也说明间作物要选择前期生长为主的作物。实践证明间作物以小麦和生长期短的豆类、大麦等作物最适宜。枣树发芽迟,前期叶片稀疏,对小麦遮荫少,当枣树进入生育旺盛时期,小麦已近成熟,对肥水争夺矛盾不大。枣树树冠下与树冠外的小麦生长几乎没有差异,而复播秋作物在树冠下则明显生育不良。这是因为通常复播秋作物时,枣树的叶幕已经形成,根系也进入旺盛活动时期,争光、争肥、争水矛盾突出,因此,枣树对秋作物影响较大,在一般管理条件下的枣园和旱地枣园不宜播种秋作物。为充分发挥枣粮间作的增产潜力,保持树下作物有一定的光照强度(不低于2.5万米烛光),同时田间作业便利,以采用主干较高,树冠较为稀疏的树形为好。可以采用前期为主干疏层形,后期逐渐改为二层开心形或自然开心形的变化性树形。编辑:仝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