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研分析,2015年秋冬季节的气候很是特殊,先是持续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秋播困难,进入11月份后,天气特别差,尤其进入初冬时节,阴雨连绵,11月一直延续到下旬的连续阴雨,形成了无风或少风、雨雾阴霾高湿的环境,对制种和熟料栽培以及生料发菌极为不利。因此,在冬季的食用菌生产管理中,应警惕杂菌病害的暴发性侵袭,尤其规模生产基地,更应强化防范,严格操作,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实际生产中,应以以下“七强化”为准进行防控。强化技术创新概念近年来,我们针对生产中以及市场上发生的诸多问题及现象,自选课题进行了“拆砖破墙式”的研究,指导方针是面向全国、针对现实、各个击破,突出实用。“富硒平菇、富硒香菇、富硒木耳、富硒灵芝”等富硒食用菌技术研究,均已通过国家或省级检测中心的分析检测,达到了试验设计的研究目的,已于2013年进入开发阶段,至今开发面积高速扩展,形势喜人。“高效利用富硒菌糠废料生产经济作物”的技术研究正在试验中,其中,富栖甜瓜、富硒番茄、富晒花生等多项研究已经获得大量一手资料,预计再行一个周期的试验,即可进入开发阶段。“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马铃薯、富硒甘薯”等粮食作物在“保证食品安全、强化食品功能”的原则下,均已进行了前期试验,可以进入科技转化阶段。其他还有诸如相关食用菌加工技术、设施化(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的品种结构调整、老生产区的综合消杀技术、植物性中药防治虫害技术、高钙菇的生产技术等等,均已进行了多次试验,相关资料正在整理中。强化基料的营养均衡概念低温季节的潮湿多雨,必然使得储存欠妥的原辅材料受潮,甚至结块、霉变,该种原辅材料,一是杂菌基数较高,二是营养损失较大;因此,在使用前,应趁晴好天气,予以暴晒处理;霉变结块的原料可予灭菌后熟料栽培,由于原料中的营养损失较多,故应在配料时适当予以补充;营养全面、丰富的基料中,菌丝更具备抗杂抗病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出菇状态;可采用三维精素(拌料型)来调配,基本用量为每250千克主料使用l袋(120克)。强化接种的无菌概念无论制种还是栽培,一定要严格接种、规范操作,使杂菌可乘之机。现在多使用“食用菌接种净化机”或“食用菌专用消毒机”进行接手中等操作,在机器发出的微风中进行开放式接种操作,对人体无害,而且防杂效果好,接种成功率高,接种操作变得轻松自如,接种效果很是稳定,建议推广使用。强化环境消杀概念播种后的菌袋一般在菇棚直接发菌,尤其是老菇棚,棚内棚外就存有或潜伏着大量杂菌、病原菌,很多菇农忙于播种生产,加上防范意识、预防概念的欠缺,往往就忽视了对菇棚的消杀处理,结果就会造成大面积污染,有时甚至出现难以挽救的损失。处理办法:将菇棚予以修整,揭撞草苦等覆盖物,修补或更换棚膜后,地毯式喷洒百病去无踪溶液,并按800倍浓度加入辛硫磷药物,然后密闭菇棚,暴晒2~3天,再行重复用药一次,密闭2天后打开通风,按每平方米地面0.25千克用量均匀撒布石灰粉,之后即可将播种后的菌袋移入进行发菌。强化预防为主的防治概念尽管前期已经对菇棚进行了彻底消杀,但在发菌期间,管理人员的进出、不断的通风等等,势必会有新的杂菌病原菌进到棚内,因此,发生污染的危险依然存在,所以,预防工作不能稍有松懈。一般可使用百病傻500倍液和赛百300倍液交替进行喷酒,每袋对15千克水,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可喷100~200平方米,主要用药方向是墙体、地面以及通风口、门口等处以及发菌中的菌袋,空中可予少量喷雾。强化病菌处理新概念首先,密切观察,坚持剔杂检查;其次,将疑似杂菌的“问题菌种菌袋”剔出,另行处理,不得马虎;第三,坚持整个发菌期间,除坚持药物预防外,尚应密切观察杂菌病害的“动向”,发现初始污染,立即予以彻底杀灭处理,不留后患。正确的做法是:使用赛百等药物,按照说明兑配药液,涂刷污染斑块,或者直接对杂菌病害处撒施药粉,即可将其彻底杀灭;最后,出菇管理期间不要使用任何药物,尤其不得对子实体喷洒化学药物或激素等。顺便提一句:对染病菌袋实行药物处理以后,轻者可继续出菇,污染严重者,在杀灭病菌后,经过处理可作为肥料下地,仍然可以“发挥应有价值”。强化投资新概念投资,是个敏感的大话题,笔者不是做经济研究的,不敢讨论投资问题,只对食用菌生产中的小额度购买(也算投资)从必须和实用两个角度做一下探讨。——硬件:生产中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工具材料,是必须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立体栽培,菌袋摞起来出菇、靠天吃饭的模式,只要投入原料菌种即可;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要求越来越高,那种原始性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就要求进行设施改造,以适应周年化生产的需要,比如菇棚(房)设施的修建,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的控制等等,建议中等以上规模的,可进行符合规模运行的投资,既不可贪大求洋,也不可没有道理的胡乱建设,不土不洋,马与车不配套,或闲置,或不能前行。——软件:新技术应用和市场终端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必须破解。就笔者所见,强化新技术应用,无需高额投资即可获得,通过合作方式融合新技术,即具立竿见影之效;或外出学习讨教获取新技术,稍经试验,即可产出新技术产品;或者通过自身进行技术攻关,不用几年,也可拥高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总之,途径很多,也很简单。市场终瑞建设,建议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寻求各种形式的合作,企业不要试图自己面面俱到,做好自己份内的研发和生产,市场可交由相对专业的人士去做,届时,就会自然形成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编辑:缑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