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白灵菇培育技术规程1、优质标准:菇体圆整,洁白,无杂色,呈贝壳形或手掌形,重量在150克~300克,菌盖直径10~15厘米,厚度1.0~3.0厘米,菌柄2厘米以下。2、培育方法:① 疏蕾:用疏蕾刀或竹签将多余的小菇蕾剔除,每个菌袋的出菇端口最好只留一个菇型完整的菇蕾;② 控温:尽量控制环境温度在6℃~15℃;③控湿:在6℃~15℃的温度条件下,每天喷水1~2次,不要直接往菇体上喷水,向地面和空中喷水,环境湿度维持在80%左右;④ 通风:在6℃~15℃的气温下,对氧气需求量较少,白天每天通风1~3小时;⑤控光:6℃~15℃的气温条件下,阳光直射并不影响白灵菇生长和品质,色泽也不变;气温高于20℃时,强光会使菇体变黄。3、出菇管理低温蹲菇,促进原基形成期当菌丝发满菌袋进入生理后熟期时就科将菌袋搬入出菇房,从此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接种后的第31~90天是菌丝生理后熟期,此期是菌丝体各种胞外酶的活跃时期,多种酶对培养料的降解适温是25~28℃。菌丝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就可以结束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白灵菇菌袋在进入后熟阶段的后期,是一个低温蹲菌阶段和变温催蕾过程。此时菇房温度要求在0℃~13℃之间蹲菌比较适宜,同时应尽可能拉大昼夜温差10℃以上,用500~800lx的散射光照刺激,菇房空间相对湿度可提高到80%左右。这样,经过10~20 天的时间,即可出现米粒大小的原基。原基分化,菇蕾成长期当原基出现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原基生长发育成正常子实体需要12~15天。此时,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2℃~15℃为宜,连续10~20天即会有1~2个米粒大小的菇蕾出现,便可解开袋口。待菇蕾长至蚕豆大小时进行挽口,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乒乓球大小时,要及时进行疏蕾。幼菇生长期 为了提高白灵菇的商品性状,一般每个袋口留1个健壮、菇形好的菇蕾为宜。要加大通风并保证菇房内有充足的新鲜空气,空间相对湿度以90~95%为宜。增强光照500~1200lx,但光照不能过强,否则菇盖会发生龟裂。每天只需有5h左右的散射光即可。菇房温度要保持在16℃以下,若气温超过20℃以上,则不利于菇蕾发育和幼菇生长。若温度低于10℃,虽然菇蕾已经形成,但生长缓慢;若温度低于3℃,菇蕾停止生长和死亡。出菇管理要做到通风良好,光照强,这样长出的白灵菇菌盖肥厚,柄短,质密,品质优良,否则易出高脚菇。采收 白灵菇成熟时,子实体的菌盖平展,中间平肿或下凹不等。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边缘尚保持内卷,而孢子又未弹射,菇体七、八分成熟时采收,其香味浓,口感好,保鲜期长。采收前3天适当增加湿度在85%左右,可使菇的口感更好,保鲜期更长。一般白灵菇采收1~2茬菇,生物学效率在50%~60%左右。发菌较差的应对采取措施(1)对培养料水分少,菌丝生长稀疏,可向袋内加入1%石灰水(用凉开水溶解)。接种后的第23~30天,即第4周,这时70%的菌袋已布满菌丝,少数菌袋的气生菌丝也已开始封袋,但仍有个别经过处理的病袋,生长缓慢,要重新归类分别管理。长满的菌袋料温基本上接近空间温度,可挑出增加码放高度,但要控制袋温稳定在25℃左右,促使菌丝复壮生长,生长较差的菌袋继续进行发菌管理。(2)菌袋内培养料有酸臭味、颜色呈棕红色,虽然菌丝浓白,但生长很慢,可打开袋口挥发异味,再加入5%的小苏打溶液。(3)对菌袋内有菌蛆,应及时将此袋挑出放在单独房间内,用5%敌敌畏药液熏蒸,杀死菌蛆。(4)菌袋温度过高(超过33℃)造成菌丝发黄, 可将菌袋迅速移入20℃以下的低温房舍进行低温养菌。(5)霉菌污染,可在拮抗污染处注射25%的浓盐水,也可将污染块挖出,重新接种,再用10%的石灰浆封口即可。此期污染的杂菌主要是绿霉菌和链孢霉,感染严重的要及时消除,培养室内要保持干燥清洁,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左右,袋温22~25℃。接种后的第23~30天,即第4周,这时70%的菌袋已布满菌丝,少数菌袋的气生菌丝也已开始封袋,但仍有个别经过处理的病袋,生长缓慢,要重新归类分别管理。长满的菌袋料温基本上接近空间温度,可挑出增加码放高度,但要控制袋温稳定在25℃左右,促使菌丝复壮生长,生长较差的菌袋继续进行发菌管理。白灵菇的菌丝分枝能力特别强,气生菌丝会穿插填补袋的空隙,菌丝吃透料后,95%的菌袋出现收缩现象,气生菌丝会乘机填补空隙形成菌被,时间越久,菌被越厚,菌被形成过早或过厚都会影响白灵菇子实体的形成。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1周后,应适当降低温度防止陡长,采取白天遮光,夜晚通风控制菌被过早或过多的形成。出菇管理方法1、双排菌袋墙式覆土出菇方式菌丝长满袋后,先将一端用小刀划开口或将袋口解开,去掉多余的塑料膜;另一端在端口处将多余的塑料膜全部去掉,但袋身的塑料膜不动,两排菌袋之间留10~20厘米宽的空隙用来填土,两排菌袋摆放7~10层高,中间填土略高于菌袋。填土后在土层中灌水,以后保持土壤潮湿,在菌袋两端解口处出菇。这种出菇方式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缺点是大菇、马蹄形菇及等外菇较多。2、双排梯形墙式覆土出菇方式双排梯形覆土出菇方式其高度可增加至1.5~1.8米,菌袋可摆放近20层高,有效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但是,覆土层内土层厚、菌袋高,堆内温度易上升,易出特大形菇。3、全脱袋地埋覆土出菇方式菌丝满袋后将外表塑料膜全部去掉,在大棚内挖畦将菌袋埋入土中,菌袋上方覆土厚2~3厘米。优点是菌袋不失水,菌丝可从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出菇多且菇体大,产量高。缺点是土中病虫害多,菇形不易控制,菇质差,菇形不好。4、半脱袋覆土出菇方式菌丝长满袋后,将两端多余的塑料膜割除,留住袋身塑料膜,在大棚内将菌袋直立相挨排放,袋与袋空隙内填入碎土,菌袋上端不覆土。其优点是菌袋失水慢,出菇较多,出菇期较长。缺点是菌袋直立,菇形不易平展,菇柄易增长,优质菇率稍低。5、单排菌袋中间环切墙式覆土出菇方式菌丝长满袋后,将两端用小刀划开口或将袋口解开,去掉多余的塑料膜,将菌袋中间的塑料膜用用小刀环切3~5厘米,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排与排之间留50~60厘米宽的过道,每摆放一排后在菌袋的空隙处填入潮湿的泥土,摆放高度5~7层,排与排之间的走向以通风容易,行走方便为宜。最上一层的菌袋上将泥土整理成沟槽状,在沟槽内注入清水。 这种出菇方式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出菇多,产量高。6、菌袋内直接覆土出菇生产菌袋时采用17厘米或15厘米的折角袋,每袋装干料0.25~0.3公斤,一端接种。菌丝长满袋熟化后,在菌袋的上部填入消毒处理的土壤,厚度2~3厘米,土层注入消毒营养水溶液并保持土层湿润,封闭袋口。菌袋摆放方式有两种:(1)直立平摆一层,两个菌袋摆在一起成排摆放,排与排之间留走道50厘米,每一菌袋的外侧用小刀划一圆形小口;(2)直立平摆一层,两个菌袋摆在一起成排摆放,向上堆叠4-6层,排与排之间留走道50厘米,每一菌袋的外侧用小刀划一圆形小口;这种出菇方式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定向定量出菇,菇形好,优质菇率高,产量高。定向诱导快速出菇技术规程(1)开口:冬季开小口,春季解袋;(2)喷施生长素:菌袋开口或解袋后4~5天喷50~60毫克|/升的三十烷醇1次;(3)温差刺激:白天环境温度控制在15℃~18℃,夜晚控制在2℃~7℃,温差刺激10~15天;(4)披膜:用沾水地膜覆盖于白灵菇菌袋上;(5)增湿:环境温度增加到85%左右;(6)增光:散射光达到500~800勒克斯(7)通风:增加菇棚内通风次数和时间,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1小时。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处理1.白灵菇发菌期间,常见的杂菌有绿色木霉、青霉、毛霉、红色链孢霉等,检查发现后应及时检出处理。杂菌的防治主要靠灭菌彻底,保证接种严格实行无菌操作,培养室必须洁净卫生、通风良好、空气新鲜,保持较低的空间相对湿度,周边环境干净整洁。2.子实体生长期间由于气温比较低,一般虫害相对比较少,主要发生病害是假单孢杆菌感染。发生假单孢杆菌感染后的症状表现为子实体菌褶和菌盖边缘呈水渍状,并常出现水泡,色泽变黄,失去生活力,并且蔓延迅速,导致整批菇绝收。发现后应立即将菌袋移到别处另行处理。喷水后通风不良,加上环境温度高于20℃时容易引发此类杂菌的发生和蔓延。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