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昆虫性信息素因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性、应用地域广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梨小食心虫的虫情测报、大量诱捕、干扰交配等无害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其中,干扰交配俗称“迷向法”,是在田间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使空气中弥漫性信息素气味,导致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是使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以至于雌雄交配几率大为降低,从而使下一代虫口密度急剧下降,达到防治的目的。利用这一原理,项目组首先通过对催化合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反应条件进行条件优化,成功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成分,达到较高的产率(87.4%),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迷向管、膏剂、粉剂、喷雾液剂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产品,获得2项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干扰梨小食心虫成虫交配的迷向剂ZL201210035341.3;一种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梨小食心虫信息素散发器中的用途ZL201410218749.3)和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管状迷向散发器ZL201320639331.0)。其中,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管释放器(简称“迷向管”)应用研究最为成熟,并已商业化推广。它是将人工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月桂醇、月桂醇乙酸酯、乙醇、抗氧化剂和其他助剂,按一定质量比均匀混合,装入聚氯乙烯材质的细管状容器中(迷向管),捆绑于田间干扰成虫交配。迷向管长度为200±5毫米,外管径2.3±0.2毫米,内管径1.5±0.2毫米,每根含人工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270±20mg,有效成分纯度达到90%以上。田间使用时,果园面积越大,效果越好,单独进行防治的果园面积应不小于10亩,且其周边200米的范围内不应有未防治的其他寄主果园。悬挂时间为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始盛期前一周,平均亩用量60~80根。悬挂于果树树冠上部1/3处西向和南向稍粗且通风较好的枝条上,距地面高度最低不低于1.7米。悬挂3个月左右后更换一次。如果果园虫口密度较高,可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和第三代成虫发生高峰期3~5天内各配合喷洒一次杀虫剂。每亩成本仅为50元左右,可将中度为害的果园蛀果率控制在2.5%以下,果业产值增加10%以上,由原来喷6~7次农药,减少为1~2次,保证了果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并且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每亩200元投入,成本大大降低。高效、高附着农药开发及减量化喷雾技术研发针对食心虫蛀果后化学防治效果较差,防治关键期在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的特点,完成了食心虫高效低毒杀卵剂筛选,获得1个食心虫杀卵新制剂——14.5%高效氯氟氰菊酯螺虫乙酯悬乳剂(发明专利ZL201210256453.1);筛选出理化性质优异的三种桶混功能性助剂——两种水性助剂SJ~4、SJ~1和一种油性助剂YJ~3(申请两项发明专利:201510319370.6和201510319439.5)。田间验证试验表明,在不降低防效的情况下,可降低农药使用量30%以上。此外,针对食心虫传统药剂开发出6种纳米新剂型——5%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乳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正电纳米乳液、5%高效氯氰菊酯纳米乳液、5%高效氯氰菊酯正电纳米乳液、5%联苯菊酯纳米乳液、5%螺虫乙酯纳米乳液等。相比乳油等农药传统剂型,纳米乳液不仅能够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效率,提高药物在生物消化道中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药物的效力,进而增加药剂防效和持效期,而且其有机溶剂使用量更小,表面活性剂用量可从20%减少到3%~10%,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对环境更友好。为降低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提高农药利用率,项目组研究确定了柱塞泵式机动喷雾器施药时间较短,对桃小食心虫防效较高,应用更为便利。其最适宜喷片孔径为1.0毫米,单株用药量以3~4kg为宜。此外,项目组还研究确定了苹果园不同生育期重要病虫害防治的最佳农药桶混配方,可将苹果园全年用药次数7~8次降至5~6次,研究结果为改进与完善现有的施药器械、实现农药减施增效提供了科学依据。编辑:王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