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哥俩共闯养鱼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初冬,在距离福海县渔场一公里左右的乌伦古湖回流性鱼繁育养殖基地,伴着阵阵机器轰鸣声,坚守岸边近10个小时的刘长海,依然注视着正前方两辆正在作业的挖掘机,一个4米深的越冬池修建工程终于完工,此时已是晚上9时。“养鱼这个活是苦、是累,但对我来说早都习惯了。”刘长海淡淡地说。和刘长海一样,他的双胞胎弟弟刘长龙也有着抹不去的养鱼情结。1995年,父亲把鱼塘交给年仅20岁的兄弟俩,希望鱼塘在他们的手中发展壮大。起步中的兄弟俩,在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下主要从事普通鱼种的养殖,每年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就这样在积累经验和资金的同时寻找着扩大规模的机会。2001年,一种名叫“乔尔泰”的白斑狗鱼走俏市场。瞄准了商机,兄弟俩决定放手一搏,他们承包了3个池塘,投入6万元买来鱼苗,开始大规模养殖,掌握了狗鱼的习性加上细心地饲养,当年就见到了效益,一把将本钱赚了回来。2002年春天,兄弟俩在家里盖了个十几立方米的水泥池子搞种鱼培育实验,他们投入一万多元买来鱼苗。因为不懂技术,缺乏经验,当年投入的鱼苗全军覆没。可兄弟俩不气馁,第二年接着做。这一年他们培养出一些种鱼,但成活率并不高。饵料不适合、水温控制不当……兄弟俩不断总结经验,反反复复做了三年,到2005年,他们成功繁育出2万尾的种苗,次年成功捕捞7000尾成苗,这让兄弟俩看到了希望。可一场措手不及的打击又把他们跌入命运的低谷。2005年,兄弟俩和朋友合伙承包的池塘遭遇了“翻塘”,这一场损失让他们赔得血本无归。2006年,刘长龙决定尝试新的鱼种“梭罗鱼”的培育。兄弟俩借贷十几万元,在养殖的基础上发展种鱼繁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2008年“梭罗鱼”种鱼培育成功,他们终于打了翻身仗。当年在县政府的支持推广下,他们同县水产公司合作,让孵化走向正规,并在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安了家”。此后兄弟俩专心做起了孵化。目前他们已经成功掌握了7种鱼的培育技术。2013年兄弟俩开始做鱼产品的加工、销售,年收入达两百多万元。编辑:仝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