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保护地番茄早疫病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番茄早疫病又叫轮纹病,是番茄上常发生的病害。在苗期、成株期都能发生,该病主要侵害叶片、茎部和果实。叶片受害后,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具有同心轮纹,边缘具黄色或黄绿色晕环。叶片上常几个病斑相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病叶干枯脱落。在植株上,首先是下部叶片染病,然后逐渐向上部扩展蔓延。茎部病斑多数发生在分枝处,呈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凹陷或不凹陷,严重时,能导致茎杆折断。果实受害,多从果蒂附近或有裂缝处发生,病斑褐色或暗褐色,稍凹陷,有轮纹。环境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这是病原物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保护地里病菌的来源是露地番茄的病株、病残体以及带菌种子等上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能够存活1年以上,随气流及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在适宜条件下,病原侵入后2~3天就可形成病斑,3~4天后产出分生孢子,并开始新一轮的侵害,进行重复侵染。在有水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是28~30℃,经1~2小时就可萌发。在冬、春季,如遇多日连阴天,棚内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等可导致病害的迅速蔓延和严重发生。早疫病菌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在田间管理不当和植株生长衰弱时能加重病情的发展。通过配方施肥或喷洒植宝素7500倍液等,可增强番茄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在大棚中,如果白天温度在20~25℃,夜间在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时,容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因而应重点调整好棚内的温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减缓该病的发生。药剂防治早疫病应越早越好,大发生后再进行治疗,很难控制住病情。从早疫病病菌的生长发育、繁殖蔓延的特点看,在保护地番茄的生育期内,它们对温度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发病与否的关键是湿度。因此,防治早疫病首先应采用生态防治法,调整好棚内温湿度,重点是加强通风管理,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创造一个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控制或减缓病害的发生。如采用变温管理,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后,再开始放顶风。下午棚温保持在25~20℃。当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将温度保持在15~17℃。阴天时,也应打开通风口换气。合理灌水,可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浇水或滴灌技术,降低棚室的空气湿度。其次要因地制宜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播种前结合苗期及其它病害的处理,可采用53℃温水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药剂浸种和拌种。在栽培管理方面,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生长期间加强管理,及时整枝、绑蔓、打枝。第三,幼苗定植前对棚室进行消毒,用硫磺粉熏蒸大棚或温室,每55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13公斤,加上锯末0.25公斤,混匀后,用暗火点燃,密闭棚室,熏一昼夜。第四、定植前2~3天喷药,防止苗床上的病原物带入生产棚室。第五、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等,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严禁乱扔,造成人为传播。以上这些防治方法,不仅对早疫病有效,同样也适应于其他的三种病害。第六、初发病后尽快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方法有烟雾法、粉尘法及喷雾法、涂抹法等。保护地由于环境特殊,高湿,有利于病原物的繁殖和蔓延。所以用药的方法最好是采用烟雾法及粉尘法,这样就不会增加棚内湿度,更有利于防治病害。使用的药剂有: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每次200~250克、特克多烟雾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隔7~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或使用: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微粉粒 600~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等。防治茎部发生的早疫病,也可把50%扑海因配成180~200倍液涂抹茎部,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当田间喷雾时,一般在上午进行,要求均匀周到,尤其叶片反面一定要喷到。编辑:柳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