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角度来说,平衡合理施肥不仅能避免土壤养分失调,促进作物健壮生长,还能减少各种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植物传染性病害有三千种,它们从健身栽培即满足植物所需各类营养素的角度上来说,得病和缺乏营养有关。如果各种营养素平衡,蔬菜就不会发生病害。从植物的发生与发展除了与环境温度、湿度有关以外,真菌性病害还与作物碳、氮比失调(C/N=3为宜),钾、氮比失调和缺钾、缺硼有关;细菌性病害与作物缺钙、缺铜有关;病毒性病害与作物缺锌、缺硅有关。钾、锌、硼三种营养元素是真菌、细菌、病毒三大传染性病害发生与发展的关键元素,这三种元素恰恰也是目前我们国家耕地最缺的元素。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对吃得安全不安全越来越上心,而“香河韭菜”、“海南豇豆”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事件的发生,更让老百姓“谈药色变”,如果按照现有的施肥指导思想施肥,再加上老百姓对施肥的错误认识,往往因施肥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生产出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等问题,不声不响地,农药就这么悄然背上了骂名。1.药肥同源农药有那么可怕吗?食物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前者是生存是根本,后者是生存之质量与人类的健康。人类社会仍然需要农药,首先是因为需要更多的粮食,还因为农药在控制某些人类疾病方面极为重要。“药肥同源”是由《黄帝内经》中的“药食同源”的原理引申出来的。倡导“食物”是天然的医生。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控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48~1970年间,由于使用了滴滴涕,人类免于死于虐疾人数达5000万之多,免除疫病患者达10亿之多。英国的L.Copping博士在2002年曾指出“如果停止使用农药,将使水果减产78%,蔬菜减产54%,谷物减产32%”。据统计,我国因使用农药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5400万T,棉花160万T,蔬菜1600万T,水果500万T,减少经济损失300亿人民币。我国早在1975年就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综合防治应该理解为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经济利益及防治效果,综合利用和协调农业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使用农药)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化学防治具有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应性广及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在综合防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及可以预料的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化学防治仍然是综合防治中的主要措施,是不可能被其它防治措施完全替代的,否则,人类将陷入另一种不安全状态—吃不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植物。“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同样出自于《黄帝内经》,当代的预防医学就是以这种观点作为指导思想。例如现代医学上的防重于治的思想,预防接种,系统免疫措施等都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概念如出一辙。同样从人类免疫接种的经验来看,对于任何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提前免疫接种具有预防效果,但是,如果一旦感染了这种传染病,再搞免疫接种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植物营养元素的养分与非养分作用角度看,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还能减少病害发生。(1)走出农药防治病害的误区:传统的植保观念认为,只有农药才能防治作物病虫害,所以,很多农民对打药很重视,而忽视了其它防病措施。这其实是植保观念一种误区。用农药防治作物病害是一种指标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物病害问题,反而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如造成环境与农产品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强病菌的抗药性及增加生产成本等,防治作物病害最根本的措施应该是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均衡的营养供应来培育健壮植株,使作物少得病或不得病,从而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2)营养防病机理①增强作物抗病菌侵染能力。如施用钾肥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使病菌难以侵入体内;适量的钙、锌、硼、能使作物表皮细胞膜稳定性提高,减少向外溢泌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从而减轻病菌侵染。②促进作物体内酚类化合物的形成。一般来说,凡是体内含酚量高的作物或品种,抗病能力强,因为酚有杀菌作用。适量施钾肥,可增加作物体内含酚量,减少病菌危害,偏施氮肥或氮肥过多,作物含酚量降低,容易感病。③促进蛋白质形成。一般认为,病菌、病毒只能以小分子的糖类和氨基酸及其酰胺类为氮源养料,进行生命活动。增施钾肥促进可溶性氮(氨基酸及其酰胺类)形成大分子的蛋白质,病菌、病毒难以吸收利用,因而抗病性提高。还有微量元素硼、锌等,也能促进氨基酸转化为蛋白质,减少作物体内游离态氨基酸含量,这是施硼、锌微量微肥能减少作物发病的重要原因。④促进淀粉形成。作物抗病性与自身体内淀粉含量有密切关系,因为淀粉含量高,体内可溶性氮含量低,碳、氮比值大,不利于病菌繁殖,因而不易发病。据研究,水稻体内淀粉含量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很低,而此时正是稻瘟病容易发生时期,磷、钾肥能促进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因而能增强抗病性。微量元素铁、锌、锰、铜等,对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缺乏时,作物抗病性弱。硼虽然不直接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蛋白质,但硼不足时,光合产物糖类和氨基酸等就会在叶片大量积累,使叶片变厚、变脆,甚至畸形,阻碍光合作用的继续进行,所以硼也是重要抗病营养元素。⑤直接杀伤病原菌。如锌具有直接毒害病原体的能力对病毒具有固定作用,阻碍病原体向上移动;铜、锰对病原菌也有毒性。编辑:柳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