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1.治理体系不顺,专业人才缺口庞大当前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仍停留在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和第三方参与体系尚未建立,传统林业管理体系仍没有理顺内部关系,没有明确省、市、县三级的具体管理权限,管护责任主体与行政执法主体不一,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与地方相互脱节,从而导致自然保护区治理功能碎片化。尽管当前在有效管理评价、科普宣教、数据库建设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已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建设,但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尚未健全,部分工作仍然缺乏标准化的行动指引,地域差异依然明显,使得林业治理体系效能发挥大打折扣。不少自然保护区管理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圈地式、巡护式管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开展资源管护的程度还较低。部分自然保护区没有学术带头人和专职的科研监测人员,监测样地、样带和样线不健全,没有建立健全科研监测档案,无法准确掌握主要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物种的数量及动态信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生态监测,需要大量高层次林业信息化人才以及基层林业信息化人才作为支撑,而当前相关专业人才匿乏,特别是现有的技术人才体系暂时还无法满足并支撑广东林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步伐。2.监管工作不足,违规活动时有发生2015年,国家林业局利用卫星遥感对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广东省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发现多处开发建设活动点,包括电站设施、工矿用地、旅游设施和道路、码头、养殖场等,省厅依法进行了严肃查处,并责令限期整改。另外,周边社区居民未经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开矿、开垦、挖沙、采石,不法商人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违法开展水(风)电开发、房地产、旅游开发等活动时有发生,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建设活动监管不严,对于实验区内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的项目,责令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遭受破坏。3.信息交互不够,外部合作范围局限由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上广东省林业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林业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特别是基层林业治理。按照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思维在社会各界的不断深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需要目前从单一的特定平台向统一、开放、多元的共享平台发展。投入不足是制约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主要因素,各个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不均,进一步拉开地区差异,不利于社会和谐。当前自然保护区的融资模式单一,部分自然保护甚至没有社会资金的投入,尚未建立有效吸纳社会资本的金融支持制度和税收扶持制度,无法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另外,在无法自行配备齐全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器材的情况下,自然保护区需要借助林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本底资源调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4.硬件投入薄弱,宣教工作效果欠佳宣教工作对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和公众参与度,特别是当地群众的认可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群众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常常会导致有意无意的自然资源破坏行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深入的合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破坏因素。目前部分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标桩标牌、工装设计不够规范,保护站、宣教中心、生态教育径的设计与建设标准不高,解说系统还不完善,宣传出版物较少,宣教活动不多,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5.林地补偿不足,社区认可度有待提升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尚有3万多公顷自然保护区林地尚未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纳入生态公益林的,其补偿标准低,与周边林地租金相差太大,使得偷伐现象依然猖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存在基本合法的生产生活行为,因而难以完全禁止其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自然保护区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活动则遵循着兑现最易和成本最低原则,对于难以监管或产权不清的自然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廉价滥用倾向,尽管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设定了社区共管机制,但社区群众的政治参与度不强,使得社区认可度无法进一步提高。编辑:马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