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玉米粘虫的综合防治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发生规律:除新疆外我国各省均有发生,在长江以北不能越冬。在华南地区冬季无越冬现象。南方的越冬代粘虫及第一代粘虫于2~4月间羽化后,向北迁飞,到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第一代虫源,主要危害冬小麦。这些地区第一代成虫于5~6月间又向北迁飞到东北、华北等地,危害谷子、高粱、玉米等。夏秋季,粘虫成虫又逐步迁回华南。我省为粘虫迁入区,过去一代成虫4月由越冬地迁飞进入运城中条山两边危害小麦,但随着大气增温变化,近年已进入临汾地界。6月二代成虫由黄河以南各省迁飞进入我省各地为害,7月底8月上东北二代成虫迁入和当地二代成虫在我省中南部谷子、玉米、高粱田产卵、孵化三代幼虫危害。三代成虫羽化后,大多数向外地迁飞,只有少数留下继续繁殖,但往往是自生自灭。形态特征与危害特性:成虫体长15~17mm。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翅后端有一个白点;成虫夜晚取食、交配、产卵。卵产于植株枯黄的叶尖、叶鞘等处,由胶质粘结成块。雌蛾繁殖力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头雌蛾一般产卵1000~2000粒。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体色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淡绿至浓黑。幼虫白天潜伏,多在晚间活动、取食。低龄幼虫常躲在麦子无效分蘗的心叶和中下部的茎叶丛间。四龄以后,有时潜入植株根旁的松土粒或土块下,潜土深度一般1~2厘米。当食料不足时,老龄幼虫常成群结队地向其他田块迁移。我省中南部地区常在冬小麦收割后,麦田粘虫成群转移到临近玉米田危害。幼虫老熟后,钻入寄主根旁松土内1~2厘米深处,做土室化蛹。综合防治:粘虫幼虫三龄前开展药剂防治,必须“治小”、才能“治了”,粘虫4龄后进入暴食期,防治难度大。(1)诱杀成虫灭卵:利用成虫交配产卵前需要取食补充能量的生物习性,采用具有其成虫喜欢得糖醋气味,加少量杀虫剂进行生物诱杀。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每亩60~10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也可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虫。(2)药剂防治:小麦玉米混栽区,在小麦玉米交界处,用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喷雾,杀死从麦田转移来的害虫。玉米田可选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或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2000~4000倍液或茴蒿素杀虫剂500倍液或使用金功(4%高氯甲维盐)稀释1000~1500倍喷雾。或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克,20%灭幼脲3号悬浮剂40克,40%高氯•马乳油40毫升,BT乳剂以及其它除虫菊酯类复配制剂,按亩用量兑水50~60公斤喷雾。编辑:王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