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群集在稻株基部叶鞘上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危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穗变褐色等症状。白背飞虱各代长翅型成虫均有向外迁飞的特性,迁入和迁出峰次频繁,但一般条件下危害性较小,防治可以采取主攻主害代的策略。一般成虫迁入后田间第二若虫高峰构成主要危害世代,应在若虫2~3龄期用药防治1~2次。第一次用药在二代成虫迁入峰后至产卵前,第二次用药在主害代2~3龄若虫高峰期。应用扑虱灵等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1次就可以了。目前农业部推荐用于替代高毒农药防治白背飞虱的农药有噻嗪酮和吡虫啉。另外,5%氯硅菊酯、10%烯啶虫胺、25%噻虫嗪等作为替代高毒农药防治白背飞虱的农药也在进一步试验示范中。噻嗪酮和吡虫啉在生产上已得到大面积应用,5%氯硅菊酯在本系列《防治褐飞虱》一文中也有介绍,现着重介绍10%烯啶虫胺和25%噻虫嗪的特性及用药技术。烯啶虫胺:为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昆虫的轴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达14天。对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效较好。目前仅有江苏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电话:0518-5153974)的10%烯啶虫胺水剂(强星),登记用于防治棉花蚜虫。防治稻飞虱,用10%烯啶虫胺水剂2000~3000倍液重点对水稻中下部喷雾。噻虫嗪:阿克泰(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登记用于防治稻飞虱、马铃薯白粉虱及棉花白粉虱、蓟马。具有较好的胃毒和触杀活性,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达1个月左右。植物叶片吸收药液后迅速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害虫吸食植株汁液后迅速抑制活动,并停止取食,逐渐死亡。防治稻飞虱,在若虫发生盛期每亩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4克,加水50~60公斤喷雾。编辑:禹燕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张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