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豆薯黑心病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豆薯黑心病,也称豆薯心黑腐病。寄主作物 豆薯、豆类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只为害块根,块根发病,初时表面无明显症状表现,剖开块根也见部分薯肉变褐色。随着病情发展,薯肉变色部分扩大,颜色加深,后期块根心部薯肉变黑褐色,软化腐烂。 致病菌为不正腐霉和棘腐霉。前者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卵孢子球形,无色,卵孢子不充满藏卵器腔;后者孢子囊球形顶生,或卵形、梭形间生。卵孢子球形,无色,单生,表面光滑。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可在病残组织上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由伤口或衰弱部位侵入。 病菌对湿度适应范围广,发病主要发生在对豆薯生长不适宜温度情况下,一般低温不利于豆薯块根生长和伤口愈合,发病较重。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和病情发展。防治措施 (1)选地势高燥地块种植,深耕细耙做好整地,高畦或高垄栽培。(2)施足充分腐熟粪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3)防治地下害虫。注意农事作业不要伤根。(4)及早发现并拔除病株。收获后做好田间清洁,深翻土壤。(5)发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颗粒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恶苗灵水剂4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洒植株茎基部或灌根。编辑: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