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水位浅、密度大、水质易恶化等原因,也常常会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应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以下介绍泥鳅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供给大家参考:1.生态防病(1)水温管理:泥鳅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7℃,当夏季水温超过30℃、冬季水温低于5℃时,泥鳅会潜伏到10~30厘米的泥中呈休眠状态。为了避免夏季水温过高,应采取加注薪水、提高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搭建遮阳棚网等防暑措施。当水温低于5℃时,应采取提高水位、搭建塑料棚或放干池水后在泥土上铺盖稻草等防寒措施,使泥鳅安全越冬。(2)水质管理:泥鳅池要有完善的排灌设备,鱼池的一端设一个进水口,另一端(或对角线位置)设出水口,出水口的深度要低于进水口,这样加水时可使水由上而下流动,有利用更换新水,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养殖泥鳅的水质要求PH值为7~7.5,溶解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水色为黄绿色。换水频率春秋季节每7~10天换水10~15厘米,夏季高温季节高产池塘每天换掉约1/10的水体,在雷雨、闷热天气更要勤注新水,加大换水量,但要注意换水量不要超过池水量的一半。如发现泥鳅频繁窜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及时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增氧。(3)种植水生植物:适当在水中栽种一些水生植物,可起到遮阴蔽阳、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作用。(4)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在泥鳅池中放养一些鲢鳙鱼,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亩放30~50克/尾是鲢鱼种200~300尾和鳙鱼种30~50尾。2.池塘消毒 土池放养泥鳅前8~10天用生石灰150~200克/米3消毒,再注入新水。水泥池使用前清水将池子刷干净,暴晒4~5天,然后用三氧异氰脲酸5~10克/米3全池泼洒消毒,24小时后将消毒液排净,并加入新水50~70厘米,10天后就可以放泥鳅种苗了。3.苗种选择和消毒(1)鳅种选择:放养的泥鳅苗种要求体质健壮、大小一致、无伤无病、游动活泼。放养前要对苗种进行筛选,一是把不同规格泥鳅经筛选分开,二是去除病泥鳅和残鳅。(2)苗种消毒:泥鳅苗种下塘前用3%~5%的盐水消毒3~5分钟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5~10分钟。4.药物预防 每半月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一次,用量为0.7克/米3;每半月投喂一疗程药饵,按泥鳅的体重的0.2%拌入大蒜素或1%~3%添加大蒜泥,连用4~5分天。5.安全越冬 泥鳅在越冬前越冬前必须做好育肥工作,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越冬前要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其中动、植物饲料比为6:4,以增强泥鳅体质,使之安全越冬;泥鳅在越冬期要使池塘底质保持30~50厘米的淤泥层,同时保持池水水深为1.5~2米,水温为2℃~10℃.由于泥鳅钻入底泥的密度较大,需要溶液氧仍然很大,因此要防止水面结冰,一旦结冰,则须随时敲破冰层,以免造成泥鳅生命危险。6.常见病害防治(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塘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 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 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l0分钟。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 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 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3)农药中毒症。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此症易给稻田养殖泥鳅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泥鳅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洒药方法。(4)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 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立方浓度全池泼洒杀灭。在养殖过程中泥鳅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工作,预防一定要做到位做的好。才能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编辑:孙苑琪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