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猪病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猪病会对猪生产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何对猪病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成为养殖户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为此,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科110畜禽养殖疫病专家詹丽娥为广大养殖户作详细指导。1.问:什么是猪皮肤及黏膜水疱传染病?答:猪皮肤及黏膜水疱传染病主要为猪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疹、水疱性口炎等病毒性传染病,发生这类疾病可以引起猪口腔水疱、黏膜糜烂,蹄冠、蹄叉等部红肿、疼痛、跛行,不久会形成米粒大或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这几种病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很难作出鉴别诊断。2.问:如何鉴别诊断猪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疹、水疱性口炎?答:病原不同猪口蹄疫病原为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原为猪水疱病病毒;猪水疱性疹病原为猪水疱性疹病毒;水疱性口炎病原为水疱性口炎病毒。临床症状基本相同(1)口蹄疫:本病潜伏期很短,只有2天左右,发病迅速,很快蔓延全群。病畜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口腔黏膜、舌、唇、齿龈、颊黏膜形成小水泡,破溃后遗留糜烂。蹄冠、蹄叉等部红肿、疼痛,不久形成米粒大或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最后形成痂皮,硬痂脱落后愈合。乳房上也常见水疱病变。哺乳后幼畜常因急性肠胃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本病无继发感染,约经1周即可痊愈。但继发感染后患部出现化脓、坏死,严重时蹄匣脱落。(2)猪水疱病、猪水疱性疹和水疱性口炎这三种病在口腔黏膜和蹄部皮肤的水疱性病变同口蹄疫。病理变化(1)口蹄疫:除口腔、蹄部水泡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黏膜有时可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皮。胃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幼龄急性死亡的动物,心肌变性和出血,取慢性经过死亡的动物,心肌有灰白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具有诊断意义。(2)猪水疱病、猪水疱性疹和水疱性口炎:这三种病只有口腔和蹄部有水疱性病变,其他无特征性病变。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和鉴定。治疗(1)口蹄疫:轻症病畜,一般经10天左右多能自愈。对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及时进行治疗。口腔用0.1%高锰酸钾洗漱后,再用1%~2%明矾或碘甘油涂患病处。蹄部用3%来苏儿洗后,涂鱼石脂或松馏油,再用绷带包扎。乳房用2%~3%硼酸洗后,用青霉素软膏涂擦患部。恶性口蹄疫应配合强心和输液等对症疗法进行治疗。(2)猪水疱病、猪水疱性疹和水疱性口炎尚无有效疗法,可参照猪口蹄疫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防疫措施(1)口蹄疫:不从疫区购进易感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和生物制品。选用与当地流行株相同的型和亚型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鉴于我国流行情况,主要选用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进行肌肉注射,体重10~25千克猪每头注射1毫升,25~50千克每头注射2毫升,50千克以上每头注射3毫升,接种后1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发生本病后,应及时上报疫情,尽早确诊,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隔离封锁,病猪及同群猪应隔离急宰,同时被污染的畜舍、场所及用具等彻底消毒。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发酵处理,畜舍和场地用2%氢氧化钠、10%石灰乳、2%福尔马林或含氯制剂消毒,皮毛用环氧乙烷或甲醛蒸汽消毒,肉自然熟化产酸处理。对受威胁区的易感畜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在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屠宰后14天内,未再出现新的病例,经终末消毒后可解除封锁。发生口蹄疫后,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对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及时进行治疗。(2)猪水疱病:可采取疫苗接种来预防本病,早期使用鼠化弱毒疫苗,以后改用猪水疱病BEI灭活疫苗,使该病迅速被扑灭。其他的防疫措施参照猪口蹄疫。(3)猪水疱性疹和水疱性口炎:这两种病的一般防疫措施可参照猪口蹄疫。3.问:如何鉴别猪呼吸系统传染病?该病怎样防治?答:猪呼吸系统传染病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猪副伤寒混合感染。这几种病继发或混合感染后,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从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容易鉴别诊断,具体鉴别诊断方法为:病原不同(1)猪瘟:猪瘟病毒。(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3)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圆环病毒。(4)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炎支原体。(5)猪副伤寒:沙门菌。流行特点(1)猪瘟:主要是当年猪断奶后幼龄猪最易感。大型猪场常表现为母猪流产,出现弱仔、死胎、木乃伊胎或仔猪发病等,出现持续感染和隐性感染。(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是妊娠母猪及1月龄内和断奶仔猪最易感。其抗原变异性强,霉菌毒素和微生物E、硒缺乏也是本病的起初发病原因。(3)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本病主要感染断奶后2~3周和5~8周龄的仔猪,哺乳猪很少发病。(4)猪支原体肺炎:多数因引种后没隔离观察,直接与健康猪混群而发生。妊娠后期母猪常是急性发作,多为重症。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影响,条件好时,病势缓和,有利于病猪康复,否则病情加重,并可引起继发感染,病程延长,死亡率增加。(5)猪副伤寒: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临床症状(1)猪瘟:典型猪瘟潜伏期短的为2天,一般为5~10天,最长达21天。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四种。目前又出现温和型和非典型猪瘟。①急性型:皮肤出奇常见潮红充血,后期出现贫血状态。在全身皮肤各处均可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块。通常在耳、鼻梁处、颈下部、体侧、背部、臀部、胸腹侧、股内侧、腋下和四肢内外侧的皮肤出血明显可见。病程长的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斑。②亚急性型: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病猪日渐消瘦衰竭,行走摇晃,后驱无力,站立困难,容易倒下,有较长时期的濒死期,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时而出现神经症状,转归死亡。本型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老疫区。③慢性型: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病猪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的病猪耳部出现紫斑或坏死痂皮,常见脱毛。病程长拖延1个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康复。未死的病猪长期发育不良,常成为僵猪。④温和型: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所引起的混合型猪瘟,其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病情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死亡的多是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这种病毒连续通过易感主继代后,毒力增强,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症状死亡。(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母猪表现一时性的体温高,猪的双耳、腹部、尾部及外阴皮肤呈现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妊娠母猪发生早产、后期流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等。新生仔猪部分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40%~80%。体温升高达40℃以上,双耳背面、边缘皮肤青紫色,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被毛粗乱,后腿及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渐进消瘦,眼睑水肿。(3)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该病毒感染可导致传染性先天性震颤和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表现为断奶猪消瘦、呼吸急促、咳嗽、黄疸、腹泻、贫血等。发病率一般为同期仔猪的10%~20%,仔猪死亡率较高,不死猪的发育明显受阻,变成僵猪、呆猪,失去经济价值。皮炎肾衰性:病猪耳部、背部、胸部、前后肢内侧、腹部等处都可出现皮肤炎症,突然广泛出现各种形状的大小不一的稍微突起的红紫色丘状斑点,大小为4~10毫米,四肢和眼睑周围水肿。随病程的进展,紫色斑点病灶被黑色痂覆盖然后渐渐消失,留下疤痕。(4)猪支原体肺炎:潜伏期为4~12天,本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与气喘。(5)猪副伤寒: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临诊上较多见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战,常堆叠一起。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絮片,有时排几天干粪后又下痢,可以反复多次。由于下痢、失水、消瘦,耳根、后躯及腹下部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但多数病程2~4天。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率25%~50%。病理变化(1)猪瘟:淋巴结肿胀,紫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外观,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小点出血密如麻雀卵样,胃黏膜“扣状肿”,肠黏膜“扣状肿”,猪瘟继发感染巴氏杆菌会引起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继发感染沙门氏菌会引起纤维素坏死性肠炎。(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生仔猪肌肉灰白水肿,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青年猪颌下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3)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眼脸周围水肿,病猪耳部、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炎变化。脾脏头部高度肿大,脾头和脾尾出血坏死。肾脏肿胀表面有弥漫性灰白色斑点呈“花斑状外观”。(4)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炎支原体。(5)猪副伤寒:结肠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大肠黏膜炎性出血、坏死凝结成糠麸。回肠后段急性出血性炎。治疗(1)猪瘟:尚无特效药物。猪瘟疫苗和猪瘟血清是控制本病的最好办法。(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是控制该病的唯一办法。本病流行时,可给仔猪注射抗生素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降低病死率。(3)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可用疫苗或血清控制本病。(4)猪支原体肺炎:可用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头孢类药治疗有一定疗效,病初应用效果更好。(5)猪副伤寒:当发生本病时,先做细菌培养,然后再做药敏试验,选择对大肠杆菌敏感性如磺胺类、硝基呋喃类药物或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另外,辅以止泻,腹腔内补液、补盐等对症治疗。编辑:柳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