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别为尿床错怪孩子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泌尿外科王冰

最近,许多孩子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的门诊,主要问题是孩子经常尿床,令他们很苦恼。有些愤怒的家长还在诊室一边跟我询问,一边数落着孩子,孩子则一脸无奈得低头坐在那里。

尿床,医学上称为夜间遗尿症,即在睡眠期间膀胱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如果5~6岁的孩子仍持续每月有两次以上的夜间尿床即要考虑该疾病;尿床其实并不少见,男生尿床是女生的2倍。若不论性别,则每百名五岁的儿童中约有20名存在尿床现象,到七岁则降至7%。尿床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心,造成心理焦虑、交际困难,影响孩子睡眠及日间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家长的日常生活及亲子互动。

导致尿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理、心理因素,或由多个综合因素所造成。睡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大脑觉醒障碍、膀胱容量小、便秘、压力和遗传等因素,都可能是尿床的原因。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认为导致夜间尿床的最常见因素主要可分为三类:

1.夜间多尿症:睡眠时大脑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间尿液产生量过多。

2.大脑觉醒中枢异常:夜间睡眠中当膀胱装满尿液时,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无法及时将讯号送到大脑造成觉醒,而是由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通知膀胱收缩及括约肌放松进行不自主排尿。

3.膀胱过度活动:膀胱过度敏感或异常收缩,导致尿急、频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少数孩子会因为严重的便秘,导致膀胱受到压迫而使得容量变小,也可能导致尿床。情绪问题中如焦虑、恐惧,亦能造成孩子发生尿床。遗传因素即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存在尿床者, 儿童尿床的机会也会是一般人的6~10倍。膀胱及尿道周围的肌肉发育未成熟,也可能增加尿床的机会。

当5岁以上的儿童发生持续尿床的情形,应考虑向小儿泌尿外科医生进行就诊、咨询。儿童在6岁以后或上小学时,如果还持续有尿床的现象,则应进行积极的行为调整或药物治疗,以免因为尿床问题而影响学龄期孩子在社交和心理的困扰。

在进入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会采取如下措施改善尿床:

1.调整日常行为。包含调整喝水时间(白天可以多喝水、晚上少喝水、睡觉前不喝水,使得晚上小便产生少一些),并预防便秘。儿童每天的总尿量保证在600ml就算正常,因此适度饮水也能改善尿床。

2.改变排尿姿势。因为女孩坐在成人尺寸的马桶上排尿时双脚往往无法着地,使得尿道周围的肌肉不易放松,导致排尿不完全。男孩子则应身体略向前倾,双足着地张开且与肩同宽,可以使尿道周围肌肉放松以利于排尿。因此,调节马桶圈尺寸、协助改善儿童排尿姿势。

3、尿床闹铃行为疗法。即在内裤上面贴一个感应器,尿湿时会发出声响提醒儿童起床撒尿的闹钟,以便逐渐养成儿童不需闹钟就能自行起床解尿,该法复发率低,坚持难。

当以上方法无法解决,则医生会推荐一线治疗药物——抗利尿激素类药物。睡前服用可有效减少孩子夜间尿液的产生,从而减少尿床。二线药物则是抗乙酰胆碱药物。其可降低膀胱逼尿肌的活性,改善尿频的症状,增加膀胱容量,进而改善尿床。

如果还是无效的话,医生则考虑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减少膀胱的不稳定收缩,其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增加膀胱容量,改善尿床。但该药过量时可能会导致心脏传导障碍,且曾有过小儿致死案例报道,因此须谨慎。

针对尿道周围的骨盆肌肉放松不良的儿童,则可以考虑康复治疗。括约肌是人体控制排尿的开关,生理反馈放松法是在尿道括约肌附近放一个肌电图的贴片,在肚子放一个电极的贴片,来教孩子感受骨盆肌肉收缩的强度并练习掌控收缩及放松的技巧。

尿床不是儿童的错,家长需要关注尿床对孩子的身心影响,鼓励家长与医生积极讨论并获得需要的帮助,以支持儿童的尿床情形获得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