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挤压综合征——你可能不了解的地震冷门常识

应急科普
原创
传播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等方面的应急科普知识。
收藏

2008年的汶川,在抗震抢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人和很多事,我们隔着屏幕被这些人和事感动着震撼着。时隔11年,地震的创伤慢慢愈合,你们还会记得一个叫陈坚的小伙子吗?还记得他鼓励我们面对困难要勇敢吗?还记得当时电视台对他进行的将近10小时的实况直播吗?不论你们记不记得,我想提起他,我想告诉大家一些事情,我想让悲剧不再重演。

2008年5月16日,北川,震后第四天,已经过了国际认可的黄金救援时间,但是救援人员在一处废墟下发现了虚弱的陈坚,他被三块水泥板压得不能动弹,当时他已经被压73个小时了,救援人员迅速对其开展了救援,电视台对整个救援过程开始了直播,陈坚的生命牵动着大家的心。他告诉记者:“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我一定要坚强,我的老婆叫谭小凤,她家是桑枣人。这辈子我没抱太大希望,只想我们两个和和睦睦的过一辈子就行了。”此时的陈坚意识清晰,加之救援队员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坚定地认为,他一定可以实现他的愿望,跟老婆和和睦睦过下去。晚上10点半,经过6小时的不间断努力,陈坚终于被救出来了,明显能看到现场救援人员松了一口气,就在我们准备为一个生命的重生雀跃时,就在陈坚还未被运输下山时,就在他被救出还不到30分钟时,现场人员没有再能够唤醒他,救援人员不停的说“你这个傻子,你都坚持这么久了”,“你怎么不再多坚持一会?”直播记者已经泣不成声。

有人说是信念突然松懈的结果,有人说是内脏大出血的结果,当时还没有人认识到,导致陈坚离世的是挤压综合征,是地震致死的第二大杀手。

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肢体(特别是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因受重物挤压、受伤肢体自压或止血带捆扎等原因,导致躯体局部肌肉因供血不足而遭受破坏,在挤压移除,局部恢复供血后出现的一种全身性并发症。当躯体肌肉丰富部位受长时间挤压,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时,组织细胞就会因长时间缺血而发生缺氧性损伤,有毒物质开始在缺血部位聚集,当挤压解除,肌肉供血恢复后,反而使得缺血部位组织细胞损伤更加严重,细胞伤害加速,称为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导致局部伤害加速,有毒物质分泌速率增加,同时,恢复局部供血,会让受挤压部位积聚的有毒物质随着血液进入全身各个脏器,对全身器官,特别是肾脏造成严重损伤,导致肌体出现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血液高凝聚和肌红蛋白血症等,严重威胁被困人员生命。

一般建议对于挤压综合征发病概率较高的被困人员,在移除挤压挤压物体,解除挤压状态前,最好通过静脉或者口服进行一定程度的挤压综合征预防性补液,在补充流失体液的同时,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球中沉积,毒害肾脏。在挤压状态解除过程中,分两种情况处理:

(1)受挤压肢体坏死明显,无恢复可能时。应在移除挤压物体前,使用捆扎带对局部肢体进行捆扎,目的是防止挤压物体移除后,坏死肢体内有毒物质扩散,对整个躯体产生毒害作用。

(2)受压肢体尚未坏死,无法判断是否能够恢复全部或者部分功能时。应观察伤口失血情况,一般不建议使用捆扎止血法止血,因为,对于躯体局部长时间受挤压人员,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躯体受挤压时间,尽早恢复局部供血,较少受挤压肢体伤害,提升肢体功能恢复水平。而采取捆扎止血,虽然移除了挤压重物,但肢体受挤压部位供血仍未恢复,肌体缺血损害仍再持续进行,对于减少挤压综合征发病率并无益处,仅在出现大出血,并且其他止血方式不能满足需求时,才可以考虑采用捆扎带捆扎止血法。

后汶川时期,我国灾难医学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我国应急救援力量的不断增强,随着救援队伍专业性的不断增强,随着群众应急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强,希望不再有更多陈坚的遗憾。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