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猪的全身都是宝,连猪粪猪尿我们都不放过 | 王友明

我是科学家
原创

2021年7月24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6期“希望的田野”演讲现场,浙江大学副教授、桐乡市科技人才导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带来演讲《美味猪猪,脱贫致富》。

王友明演讲视频:

以下为王友明演讲实录:

2021.7.24 北京

大家好,我叫王友明。来自浙江大学,我主要从事畜牧研究。

猪和人类有很好的关系。“家”这个很温馨的汉字,上面是宝盖表示房屋,下面是“豕”,代表的是猪,所以说有猪才有家。我们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很多陶猪,我们中国人的很多重要仪式中也都会用到猪……这都说明猪和我们有很好的关系。

猪猪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虫创意

中国有句老话,“百菜白菜好,诸肉猪肉香”,也说明了猪肉在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中国各种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占肉 56% ,而中国占据了的世界猪肉消费的一半。所以中国有句话,“猪粮安天下”,如果猪和粮食都不能保证,那天下不得安宁。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 | 王友明供图

前段时间,猪肉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价格忽高忽低,猪肉生产非常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近两年的非洲猪瘟,猪肉供应变少,猪的价格从六七块、七八块涨到二十几块,猪肉的价格更是涨到四五十块,很多人直呼吃不起猪肉。

所以猪肉供应问题,也引起了我们习总书记和李总理的重视。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各方面帮扶,终于,我们猪肉的供应慢慢正常起来了。

猪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对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都有很大的意义。但围绕着养猪、猪肉,人们也有很多的误解。

我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猪肉安全吗?”

大概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很多报纸说猪肉不安全,说重金超标、抗生素超标、农药超标等等,但这种评论非常不负责任——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猪肉都是没有毒的。尤其近几年,我们国家颁布了很多相关法律政策来规范猪肉饲养过程,其中包括2020年7月1号全面施行的“ 饲料禁抗 ”令,这些国家政策层面的举措都是为我国猪肉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为了让猪肉更安全、生产得到保障,我们也将最新的科技运用在猪肉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所以我相信,未来将不会再发生猪肉中抗生素、农药、重金属以及霉菌素超标的问题,大家可以放心消费中国的猪肉。

提到养猪,另外一个常见的想象是猪生活的环境的脏、乱、差、臭。其实,很多养殖的观点都需要改变了,现在的猪场非常 规模化、现代化 。我们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合作,不断完善猪肉生产的流程。

我主要服务的企业是 浙江华腾 ,这家企业在包括我在内的科研团队的帮扶下面,在猪种、饲料、废水处理、猪舍和屠宰等过程中采用很多技术手段,确保猪肉安全。

在猪种方面,良好的猪种是生产出好猪肉的基础。目前主流的猪是用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约克猪进行配种,这样的猪长得快,但肉质不太好吃。我们在这个基础上面引进了巴克夏猪,是一种肉脂型的猪,肉非常好吃。我们也用杜洛克猪和金华猪杂交,还有当地的二花脸猪、嘉兴黑猪、枫泾猪等杂交进行杂交,生产出更多更美味的猪肉。

美味猪猪杂交可得 | 王友明供图

我们从饲料处理的各个环节入手,确保饲料的安全。我们对饲料原料进行过筛处理和预处理,并在饲料中使用植物提取物和微生态制剂,这其中也包括前面 钟老师讲的乳酸菌 ……这些工作都能保证饲料无抗。此外,我们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吸附剂,解决重金属和霉菌毒素的残留问题。

不仅如此,高温制粒和饲料加工工艺的改变都提高了饲料的消化率。精准营养、低蛋白饲料以及酶制剂新原料,减少了饲料浪费、排泄物和环境污染,进而解决了节能减排的问题。对肉质改良剂的营养分配的使用,能够让我们的猪肉的脂肪从脂肪层沉积到肌肉里面去,而且更加均衡分布,如此,我们的猪肉口感变得更好。

因为养猪,我们还研发了很多“副线”技术,目前的应用场景也非常丰富。我们形成一整套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通过固液分离,将干的部分做成有机肥和碳基肥等;至于液体部分,通过沼气处理以后,我们做成浓缩液。我们还有一项新研发的SBBR膜技术,可以将污水能够做成景观水,或者做成灌溉用水或者直接排放。所以,曾经养猪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猪场污水变清水处理模式 | 王友明供图

猪场里猪喝的水的干净程度,和我们人类饮用的水有一拼。我们在水处理环节中添加了石英砂、活性炭、过滤膜、渗透膜、紫外杀菌以及超滤膜等,大分子的颗粒以及包括病毒都基本能够处理掉。另外,我们团队研发了对水进行酸化处理以及高旋速的磁化处理的技术,让我们的猪饮用了经过处理的水后,可以抵抗疾病、提高免疫力。

猪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优越,现在的猪舍能够控温、控湿,流通的空气也需要进行过滤,并且我们采用了耳房式除臭技术,最大可能地降低猪场的味道。为了确保猪猪住得舒适,我们还在猪场配有玩具球,让猪猪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此外,猪长成后,无论是从猪的运输或是屠宰过程,我们都贯彻了动物福利。通过这么 一整套技术 合成,才能生产出 一块好猪肉 。我们的猪肉经过检测机构的检验,所有204项的检测结果都是未残留。

猪猪住得舒心,周边一片清新 | 王友明供图

整个猪肉产业现在也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产业兴旺也是我们乡村振兴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还是拿浙江华腾举例,它从一个猪场慢慢发展成了现在的六个猪场,并且带动了周边很多省份的几个猪场的使用。一个产业的联动为我国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生产好肉以外,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还希望能够把养猪产生的污染治理掉,同时改善当地的土壤质量,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建议企业在猪场周围开设农业公园,把当地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 一亩补1350块钱 ;同时,也请当地农民进入公园工作,每人一年还有 5万元的收入 。

我们在猪粪处理过程中,生产出了很多产品,包括生物碳、猪粪碳、液体肥等。使用这些肥料,改善了我们的土壤。我们发现长期使用生物碳和有机沼液能提高土壤的蓬松度,土壤板结的问题也就基本得到解决了。而这种土壤种出来的菜特别好吃。猪舍周边经过我们技术改良后土壤就种上了瓜果,这些瓜果长得特别好,价格溢价了20%,这部分收入也都放进农民的口袋里,每亩又可以增加1000块收入。所以通过将牧区变成景区、农业结合企业,我们也实现了浙江省最近在推进的共同致富。

猪粪炭化技术,再+生物纤维棉,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 | 王友明提供

我们的技术针对性地对三个村的43个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我们送给他们猪苗,并且帮他们代养生猪,农民支付代办饲料款1000元/只,我们保证他们的收益超2000元/只,农民非常地高兴。

我们生猪产业的扶贫和以前不一样,十几年前农民可以养猪,我们主要采取技术扶贫;但后来,随着我们浙江省搞“五水共治”,而且浙江人口密度太高,养殖条件差、无法达标排放、离居民区很近、布局不合理的猪场都被拆掉了。所以我们的扶贫方式也发生一定的改变,过去是送技术下乡,现在是送技术加送财力下乡。然后再通过代养的方式解决我们猪的生产问题。所以我们的扶贫也是 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

由“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管式”转变,打赢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 | 王友明供图

谈到养猪,我们不得不谈一个问题,就是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刚来的时候,我们也感到束手无策。非洲猪瘟非常难治,到现在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可靠的疫苗能够防治它,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麻烦。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们学院的老师们通过和猪场合作,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消毒方法。首先,消毒技术:人、车、物料都消毒,工人从宿舍出来也都要消毒。还要消灭鼠蝇,切断传播途径。另外,我们会定期地进行PCR检测,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进行“拔牙”处理。同时,在这整个养猪的过程中,我们强化生猪的营养摄入。因为每道工序的严防死守,我们的非洲猪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目前为止。我们合作的猪场尚没有出现非洲猪瘟。我们也希望科学家同行们能尽快地研究出疫苗来,让我们养猪变得轻松一点。

我国生猪产业在全球是什么样的水平呢?虽然在关键指标(PSY、MSY、LSY)上,我们要比很多行业领先国家低很多。其实,前几年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数据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这两年因为非洲猪瘟的影响,导致我们很多生产数据下降。

王友明总结了2020年在一些刊物、网站和企业资料数据。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MSY:指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MSY能够更加准确的衡量猪场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LSY:经产母猪的年产窝数。

但是,我们要有信心,我们中国有能力做得越来越好。前段时间,我们在猪场养殖环境控制投入以及还技术的普及上的工作还是做得不够到位;但是,这次非洲猪瘟给我们上了堂课,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未来中国的养殖业会得到迅猛发展。

当然,我们还需要格外关注的是,目前来说,低效率养猪和生猪的死亡导致我们每年都损失很多粮食,估计有600亿到800亿斤,这相当于1.5亿到2亿人口的口粮。所以,我们养猪业任重道远,我们有责任把猪养好,去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未来猪场怎么来建,值得大家的期待。我们采用目前行业领先技术,综合开发出一整套现代养猪管理集成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环控系统,让猪住得很舒服;视频系统、数字远程技术、VR技术让我们可以实时看到猪的生活状态;通过5G技术和机器消毒、巡逻机器人让我们脱离劳动,智能管理猪舍。最近,我们还研发了电子耳标,可以让我们轻松知道猪每天的体温、每天运动的步数、行动轨迹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猪健康与否。

养猪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也是值得期待的产业。欢迎大家加入!谢谢!

演讲嘉宾王友明:《美味猪猪,脱贫致富》 | 拍摄:Vphoto

作者:王友明

监制&策划:吴欧

编辑&校对:杨喜九

排版:尹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