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这座土房子又实用又优雅,村民都说好,问啥时候给它贴瓷砖?| 吴吉明

我是科学家
原创

2021年7月24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6期“希望的田野”演讲现场,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吴吉明带来演讲:《更有温度的乡土建筑》。

吴吉明演讲视频:

以下为吴吉明演讲实录:

2021.7.24 北京

大家好,我叫吴吉明,是一名建筑师,同时我也非常喜欢摄影与旅游。我去过很多地方,我分享乡村带给来的感动也从中汲取灵感。

江南水乡 | 吴吉明摄

这张图是非常经典的中国江南乡村,粉墙黛瓦,绿意莹莹,居民们悠闲而自在。

严田古樟 | 吴吉明摄

乡村也是 孕育生命与希望的所在 。比如婺源严田水口的这棵古樟树就令人印象深刻,它好像就是电影《阿凡达》中的那棵生命大树一样,成为了村落的图腾,也成为了乡民们聚集与交流的所在。

各个地方的乡村都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宝岛台湾池上村,盛产稻米,漫山遍野的稻田成为了这里最美丽的风景线;美国加利福尼亚,这里的田园式生活也非常令人向往;而日本的白川乡,由于这里乡村和自然有机融合,1995年就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想从我非常喜欢的中国的土房子开始讲起。

根生土长

著名的作家林语堂这么描述中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与知足,这种精神不像西欧哥特式建筑那样直指苍天,而是怀抱大地自得其乐。”

中国土房子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更原始的形态,这就是来自陕州的地坑院。一般来说,我们的建筑往往都是向上建造,而地坑院却是相反,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负建筑,它向下建造,完美地融入大地。

陕州地坑院 | 土上建筑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因为这种形式早在6000年前中国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

除此之外,地坑院的建造也是 低碳建筑的典范 。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地坑院的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只有现在传统建筑的3-8%,是不是很厉害?

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有效调节也是生土建筑的诸多优点之一,它可以很好地平衡每天的温度,让室内达到一个非常舒适的条件。

但生土建筑也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现在它的力学性能还有待提升,也就是说它并不结实,相对不抗震,也很难抵御近期这样极端气候所带来的威胁。所以这就需要建筑师用科学方法来改善,把不同的材料,化为一种更完整的、坚固的新个体。

传统生土材料研究 | 土上建筑

讲到中国的生土建筑,不得不讲到北京建筑大学的穆钧老师。他做了很多有趣的生土项目,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就是其中一个。

2009国际建筑奖中国项目 |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

2009年,这个项目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的国际建筑大奖。这个奖非常有含金量,当年同时获得这个奖的中国项目还有:水立方、鸟巢、北京南站、首都机场T3航站楼以及台湾省的庆福船运大厦。

在这些耀眼的地标项目之中,这个小小的土房子是不是显得非常特别?

这个项目完全由乡民用自然的方式建造而成,它的造价只是传统建筑的2/3。更重要的是这项目非常节能环保,当地冬季极端气温可以达到零下12度,而这个房子不用任何的外部能源,只靠里面人的自然发热,就能达到一个非常舒适的内部环境。

汶川地震之后,很多房子需要重建,但乡村的道路非常崎岖,经济条件也不好,如何建设好乡村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于是穆老师和他的团队又来到了乡村,帮助大家建造房子。

他们与乡民们一同研发出了一种可以有效提升房屋安全性能,并简易经济的新型的建造技术。他们精细化了传统夯土建筑中土质结构的配比,同时他们在夯土体系中加入了更多的纤维材料并利用当地特产的毛竹作为结构主体的拉结。他们以传统技艺中的糯米浆的使用为启发。利用当地特有的石灰进行配比,以弥合传统夯土建筑中的细小缝隙。此外更精准的用水比例,更现代化工具的引入也使得这些房子变得更加的结实,也能更好的抗击来自自然的威胁。

马鞍桥重建 | 土上建筑

穆老师是生土建筑的专家,做了很多房子,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生土建筑的推广大使。他和他的团队在十几年中,在中国的大地上做了200多个建设性的项目,非常难得。同时,他也让中国土房子名扬世界,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土房子也可以这么漂亮,这么优雅。

马岔村活动中心 | 土上建筑

在穆老师的代表作中,还有很多土味十足但非常有趣的房子,马岔村民的活动中心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它是经典的土房子,午后阳光泻下,土房子里暖意洋洋的,所有的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阳光下嬉戏玩耍,百姓们都觉得特别好、美的很。

虽然生土建筑有很多优点,但在当地人的理解中,房子还是贴瓷砖才好,于是他们也会好奇地问:“穆老师,这房子啥时候可以贴瓷砖?”

我觉得,房子盖得好是一方面,沟通也很重要。很高兴的是,最终所有实验项目还是土房子。这些没有贴瓷砖的土房子并不妨碍村民们对它的喜爱,大家在这里交流畅谈,享受着纯朴而土土的快乐。土房子当成了村民最爱的乐园。

老村新生

讲完穆老师的土房子,下一个故事我想讲老村新生。这个故事中我们将谈论乡村老龄化之后所不得不面临的后续发展问题。

下图是安徽省绩溪县的尚村,就像很多老村一样,这样破败的场景并不罕见:随着人口的流失、老龄化,乡村很多房子没有人住,就坍塌了。

曾经破败的尚村 | 素朴建筑

我国很多乡村正经历着老龄化、退化的过程。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严重,我们的古村落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正面临损毁老化与被遗弃。乡村变得消极没有活力。如何提升活力?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介入。

清华大学的宋晔皓老师是中国生态建筑的核心专家,他对尚村进行了很深入的调研,他发现在乡村缺乏活力和公共交流的空间,于是他决定先从村内现有的一片废弃地开始他们的改变。宋老师要给大家搭建一个公共交流的竹蓬。

但宋老师并不是直接送给大家一个竹蓬。他把所有的村民叫到这片废墟,和大家一起对现场进行了整理,他们挖出了很多非常好的老砖、老瓦、老木头。这些老物件,成为了未来建设很重要的基础与源泉。

有趣的是宋老师用了很现代化的手段来建造竹蓬,当农民看到一些现代化工具时,非常好奇:“竟然盖房子还能这么干?”

所以,很多的老工匠、老艺人们也都凑了过来,大家都说我们这些本事是不是也能派上用处。工匠们由原来的观望变成了积极的参与, 盖竹蓬成为了每一个人的工作 。

本土材料搜集与传统建造工艺 | 素朴建筑

村民参与建造与运营 | 素朴建筑

建完以后的竹蓬非常漂亮、非常现代,也成为了当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尚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它将村民团结凝聚在了一起,这也为村里后续更多的建设树立了样板。

竹蓬有很多功能,前面的门楼是原来老宅留下的,没有拆除。这个门楼正好把竹蓬分成内外两部分,外头很热闹,紧靠马路,平常村民们可以在这唱唱卡拉OK、聊聊天,给地区带来很大的活力。而门楼之内的空间则相对私密,这里成为了乡民们议事、堂会的最佳所在。

尚村竹棚 | 素朴建筑

一个小小的竹蓬,就能给乡民带来无限的机会与可能,各种各样的角度,各种各样的空间,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老村新生的变化。

宝贵的石花花

讲完宋老师的尚村竹蓬,我想分享另一个农民匠人“变废为宝”的故事。他是农民,却将建筑垃圾变成了最时尚最漂亮的一种艺术品,他就是我们行业里的宝贵大叔。

宝贵大叔(左一)和村民 | 宝贵石艺

图里的这个人叫张宝贵,1987年的时候,他带领30多位农民来到了京北一个叫奤夿( hǎbā) 屯的地方。一群农民开启了他们的新营生。

在这里那些只会拿锄头,捏窝头的手,搞起了石花花。这是一种将破旧的建筑垃圾粉碎后再粘合成型的新型工艺。其成品可以用于各种建筑物的外表面装饰。

但这种技术没有任何先例,没人知道怎么做,于是宝贵大叔便带着农民们自己一遍遍地试、一遍遍地做。宝贵大叔信任建筑师,也配合建筑师进行各种各样的研发。建筑师们很喜欢他的东西,不断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与设想,建筑师与农民匠人们不断沟通、不断地在探讨中前行。

就这样,一个农民宝贵,带着一群农民,造就了一个新的低碳再造石帝国。

在与建筑师不断的磨合与交流之中,农民宝贵大叔成为了行业中的“哲学家”。

他说:建筑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像庄稼一样从土里生长而来,细胞在分裂和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免不了转折起伏,或者我们叫它妥协与包容,从中我们可以感到很强的张力与生命力,这种张力和生命力是自然的、是社会的。

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从宝贵大叔的实践中看到自然的影子,看到社会的影子。

西侯度遗址 | 曹百强摄

宝贵大叔和很多著名的建筑师都有过合作。这其中有院士也有行业大家:吴良镛院士称宝贵为“大师”;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与宝贵大叔探讨如何创造新的建筑形式;西侯度遗址的实践中宝贵大叔与王辉的合作让曾经的辉煌得以再现。

农民宝贵大叔还建立了自己的低碳雕塑园,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变成了艺术品。下图这张图片里的灯罩也是用混凝土和废料做成的,非常漂亮、非常艺术。

低碳雕塑园 | 宝贵石艺

我问宝贵大叔:你的灯是怎么做的?

他说:简单,你见过农民老太太纳鞋底吗?纳鞋底的时候,她们会打袼褙(gē bei)。打袼褙是什么?就是一层棉浆一层布不断地打,然后最后形成一个结构。这个灯也是打袼褙,打出来的。所不同的是我们将棉浆换成了玻璃纤维,一层浆一层毡子,最终它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些形状轻薄高强,而且透光又透气。土到极致却也是一种绝对的创新。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顶部 | www.chncpa.org

对自然的热爱与执着成就了宝贵大叔,“土土的”宝贵大叔的低碳建材进入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如果大家去过国家大剧院,可以关注一下那里的音乐厅。这里的吊层就是宝贵大叔的“土建材”。而他用垃圾所做的艺术品也成为了国家礼物,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事场合。

从城市更新到乡村复兴

最后,再讲讲我自己。

不知山乡宿 | 勤.设计工作室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也许并不需要很高级的建筑材料,不需要很多繁琐的设计,但它需要理解自然,并且能很好地跟自然和谐相生。这是这两年和我的好朋友刘勤共同完成的一个乡宿项目——不知山乡宿,它位于天津蓟县。

未来的乡建是应该是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的。这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刘勤老师的一个作品。这是坐落与天津蓟县不知山脚下的一片小小的乡宿。一个好的乡建项目,是应该是更自然的,应该让人感到放松,它也许并不需多么奢华,但一定应该帮助游客可以更好地体会自然并且可以与之对话。

好的乡建项目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乡村的更新应更被我们所重视。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的乡村已经初步完成了基础性建设。我们的关注开始从原来的“有没有”转向了对更自然更加绿色的生存环境的追求。针对于此,我所在的北京建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北京建院是成立于1949年是新中国的第一家建筑设计院,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日子中,我们也更关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可持续的乡村建设。

局里砖舍乡建 | BIAD

这是局里砖舍,是我们针对北京郊区的一个定向扶贫。除了建造房子,我们还教百姓如何来自己打造、运营、维护它。授人以渔的同时,在专业的策划团队支持下,我们为他们打造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民宿的新形态,如今的这里也成为了区域的特色旅行目的地。

作为一个国有大院,我们参与了很多乡村的建设,但可持续始终是我们思考的重点。门头沟潭柘寺紫旸山庄,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国北方的特色传统风貌得以再现,荔波的薰衣草山庄,我们思考如何与原生的自然景观相融。通过我们的乡建,我们期待可以让百姓们重回乡村,我们也期待乡村中的青山绿水可以成为乡民真正的金山银山。

长安运河水乡 | BIAD

这张图我也很喜欢,这里也曾经是乡村,但如今这里已是北京副中心的核心区域。我们建设时,将这里定位为长安街与大运河交汇所在,是汇聚之源。

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变得非常繁华,成为了区域活力的发源地。所以我也认为,未来我们的乡村也完全可以成为聚合各种各样的能量与机遇的所在,是可以将人文艺术与自然完美地结合的。

今天是一个科学的分享,所以我希望用一个“钟摆同频共振”的实验视频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这次活动,我也从前面几位专家的故事中学到了很多。大家分享乡村,是源于我们对于乡村的热爱以和对科学的向往。在对待乡村建设这件事上,或许我们思考着眼点并不相同。但随着更多今天这样的活动,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相互学习,也相互进步。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看待乡村的方式并不相同,但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各方学习,改变了别人,也改变着我们自己,而最终我们将同频共振。

当大家看到如此一致的摆动时,大家是否感觉到一种别样的心旷神怡与自信呢?这或许也就是中国的力量,科学的力量!

最后再做一个小小的广告,我是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的吴吉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帮助大家盖房子、设计房子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帮助传播我们对于乡村的向往与期待。大家共同努力,建造更加美好、更加具有活力的未来的乡村。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吴吉明:《更有温度的乡土建筑》 | 拍摄:Vphoto

作者:吴吉明

策划&监制:吴欧

编辑:小米 小贩儿

校对&排版:尹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