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李治中(菠萝):送你一朵向日葵

我是科学家
原创

2021年4月24日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33期活动

“ 向美而行 ”

本期演讲嘉宾

李治中(菠萝)

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

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送你一朵向日葵》

李治中(菠萝)采访视频:

2017年,一次科普讲座,李治中遇见了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的捐资人。

彼时他已经在世界三大药企之一的诺华制药,做了8年抗癌新药的研发。对许多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职业选择:充满挑战、收入不菲,体面又具有社会价值。

而回国、做公益、领导基金会,意味着推翻过去既定的,让人艳羡的坦途,走向一个虽然充满意义,但前途不明的道路。

不过,在李治中看来两个选择没有比较的意义。“这不像买菜,说这有一根黄瓜,那有一个萝卜,选哪个更好的问题,在我看来两个都是非常好的职业。但是做公益基金会,尤其是儿童癌症相关的,在中国是一片空白。对科学家来说,最受不了的就是有一个空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可以从零做到一,这实在是对科学家最大的诱惑。”

不像买菜,两个选择没有比较的意义 | Pixabay

于是2018年底,他带着全家从美国搬回中国,开始了作为公益人的人生。

乍看上去,李治中的选择像是在人生道路上,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弯。但是熟悉他的人,大多不会对此感到诧异。

早在2013年,李治中就开始写关于癌症的科普,笔名菠萝,其初心并不乏公益性质。“当时我印象很深刻,关于癌症网上很难找到靠谱的资料。所以我就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量帮助更多的人。最开始是写给自己的家人朋友看的,后来慢慢发现,还挺受欢迎。于是逐渐地接触了很多没想到的领域,比如出书、做很大型的讲座。”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促成了李治中和捐资人的缘分。“我们之间有共同的朋友。之前捐资人一直想做慈善,但是没有合适的人来运作,我们这个共同的朋友就说,哎,我认识一个叫菠萝的人,在美国做制药,有专业背景,也挺有情怀的,要不你们见见?”

于是2017年,在那场科普讲座上,捐资人专门从北京飞到上海见李治中。两方一拍即合,决定做儿童肿瘤的慈善公益,取名“ 向日葵儿童 ”。

向日葵儿童 | www.curekids.cn

真正开始做公益,李治中口中的“空白”开始有了现实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对科学家的挑战和诱惑,也意味着无数患病儿童,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帮助,走向了疾病的深渊。“对疾病的科普非常缺乏,所以很多被误诊的例子。我就见过一个孩子被误诊了11次,一年时间去了11次医院,被诊断为11种不同的病。还看过很多家长,听说儿童白血病就是个死,直接就放弃了,但其实儿童白血病的存活率在85%以上。”

他解释自己做公益的选择时,说的是空白、是诱惑,但当他真正讲述自己的工作,你会发现某种“迫不得已”——一个人,面对这些生命的消失,听到这些悲剧,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内心有一种力量,让人不得不拿出行动。

“我看了太多 信息不对称 导致的悲剧,对我内心有非常大的触动,所以我就觉得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随着工作全面展开,李治中更多地接触患者、医护人员,他逐渐意识到还有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生太忙碌、医患矛盾,我们对医生和家长都缺乏人文关怀等等,这些促使我们做了更多新的项目。”

“所以我们‘向日葵儿童’除了做儿童肿瘤科普教育,还组织基层医生的进修、培训有心理学背景的医务社工、呼吁人文关怀、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李治中看来,做好的公益不只是需要钱和情怀,还需要一种比商业更执着的信念,“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家长或者医护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感觉到不孤单,有人在关心他们。”

4月24日,欢迎来“我是科学家”,听李治中聊聊儿童癌症和公益的故事。

监制:吴欧

策划:吴欧

编辑:小米

撰稿:范可鑫

排版: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