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33期活动
“ 向美而行 ”
本期演讲嘉宾
徐蕾
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副主任
《打开自然发现美》
徐蕾采访视频:
你知道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颜值担当在哪儿吗?
在那里,你会看到各种动物的犄角排列在高14米的原木墙面上,相互争锋;500颗松果构成的“吊灯”悬挂在楼顶,投下斑驳光影。那里有满墙的蝴蝶和甲虫、整柜的飞鸟和贝壳,有世间生物的千姿百态,一如展区的名字,“缤纷生命”。
“缤纷生命”展区重点选择了昆虫、贝类、鸟类等在外观、形态、体型等方面极具多样性的生物类群,在内容上不求全面,但要有代表性,从个体、物种的层面呈现着生物的多样性。整个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了一万多件标本和模型,有5000件都在“缤纷生命”,是自博标本数最多的展区。
“缤纷生命”展区 | 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这个展区由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副主任 徐蕾 策划,是最能体现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与艺术融合策展理念的展区之一。开馆后,这个曾因标本数量过多被看作“布展老大难”的展区,被观众评为了“最美展区”。
在徐蕾看来, 科学性 是科普展览的生命线。从前期的内容策划、文案撰写、标本征集到物种名称核定,展区的科学性经过了多层的专家审核。“做内容的时候,我们追求的是科学性,要严谨准确地表达内容。如果没有科学性,科普展览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而当策划的内容向形式转化时,“我们更关注的是 艺术表达 ,因为呈现给观众的一定是美的东西。‘缤纷生命’展区在个体的层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美的范式是很多的,比如大小,比如序列性,还有每一种生物表面的花纹、斑点。展区是各种美的集合。”
“缤纷生命”展区 | 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科技馆迅速组建了策展团队开发关于病毒的展览。“但我们不想做成单纯的抗疫主题,而是以疫情爆发这个角度,来回顾病毒和人类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关系。”展览也从医学、传染病学、城市健康建设等角度,讨论了公共卫生的问题,是一个相当综合的展览。
在做展览的过程,徐蕾团队也和中国美院的艺术家合作,创作了20种病毒玻璃艺术品。“病毒如此之小,但是它的微观结构构造出来之后,也是相当美的。其实我们说结构之美、生命之美、自然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去发现。”
“命运与共,携手抗疫——科技与健康同行” 原创展览中病毒的艺术玻璃模型 | 上海科技馆供图
最初,徐蕾是以科研人员的身份进入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的,从事过海藻的生物研究,也从事过地衣的分类研究。2006年,当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时,徐蕾成为了第一批参与新馆建设内容策划的人。2015年,经历了九年时间,至少七个版本的策划,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公众开放。徐蕾留在了自博,参与展示教育的工作。
现在,她在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负责上海科技馆集群的三馆(浦东的上海科技馆、浦西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及浦东临港即将建成的上海天文馆)所有临展的统筹、策划和实施。“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基础的科学原理、前沿的科技成果、还有各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的馆里面,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在徐蕾看来,策展更多的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也关于好奇心和热情。“我在刚刚参加自然博物馆策划的时候,对博物馆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也是一边学一边了解来做的。但我觉得自然博物馆的科普策展人有一个基本素质要求,可能就是好奇心,还有热情。虽然你对一个主题可能是完全没有接触的,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在团队的讨论过程中,未来自然博物馆的景象就一点点地明析了。”
“实际上,做展览更多的是激发大家的好奇心,我做策展的人要有好奇心,要有热情,能够坚持下去,把内容挖掘得很深,然后我可能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才会更有内涵。”
“我觉得好奇心就把观众、策展人、科学家都联系在一起了。”
4月24日,欢迎来“我是科学家”,听徐蕾老师聊一聊科普展览策划中的科学与艺术。
监制:吴欧
策划:吴欧
编辑:小锅
撰稿:小锅
排版: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