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我怀疑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破圈抄袭”事件,而且还有证据 | 孙轶飞

我是科学家
原创

如何能让大家记住繁复的医学名词呢?很简单——明白本末由来。

通俗一点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伟大的画家其实互相都在抄。一路抄来抄去,我们就发现这种痕迹是很多的。

在《创世纪》中上帝穿得很严实,唯独在《创造亚当》的时候,他的右手露了出来。米开朗基罗认为这只手代表了上帝的神力。而这个手势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中反复地流转,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2020年12月26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1期“科学真好玩”演讲现场,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科学松鼠会成员孙轶飞带来演讲:《艺术你想要去何方,它指向医学的方向》。

孙轶飞演讲视频:

以下为孙轶飞演讲实录:

2020.12.26 北京

大家好,我叫孙轶飞。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从这几张照片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我是一个举重运动员。第一幅图是我的抓举动作,第二幅图中的动作是挺举。然而,“教练”说我的动作不够规范。更加破坏我梦想的是,我的“运动器材”开始反抗我。所以没办法完成举重事业。

好在我还有一个副业——曾经当了12年的肛肠外科医生。

在2016年,我们学校的领导问我:“孙轶飞,你觉得怎么才能让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越来越好?”

我说:“当然是要把那些不负责任的、水平低的大夫踢出去!”

领导说:“你有这个觉悟就好了!”

然后我就被调到了河北医科大学,从事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临床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大家能够记住繁复的医学名词呢?很简单—— 明白本末由来 。

比如说作为一个肛肠科医生,在指检的时候经常要接触到“括约肌”这个单词,怎么能让学生清楚地记住这个单词?很简单,因为这个单词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会杀人的怪物——斯芬克斯。它能用手把人掐死,所以这个名字本身就有“拉紧”的意思。而“括约肌”这个单词就是源自于这个怪物的名字。把这个故事记住以后,那这个单词有什么不好记的呢?

提到医学史,大家一定会想到在医学的奇迹之年——公元1543年,两位医学生出版了自己的作品。第一个是哥白尼发表了《天球运行论》,第二个是解剖学的创始人安德烈·维萨里。“维萨里”的意思是黄鼠狼,所以他的解剖图谱最上面画了三只黄鼠狼。这位“黄师爷”的作品里有着非常优美的插图。让我一眼就沉醉其中的是第174页的这幅插图,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说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影响到了医学,但证据何在呢?

大众认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两大成就,一是透视画法,二是解剖学的成果。在这幅插图之中就得到了一个淋漓尽致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没有光源,但是通过线条的明暗变化,依然可以判断出太阳在这个人的右上方。同时,虽然这是一个解剖图,图中的人连皮肤都没有,但他依然行走在大地上,仿佛“活”在人世,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幅图里面还藏着一个小彩蛋,就是左下角画的一个凯旋门。当时我就想,这东西太有意思了,就跟我老婆说:“你看这个图,你看到了什么?”

这儿得介绍一下,我太太跟我的专业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一名放疗科医生——她端详了半天,说:“肛门指诊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直肠癌,对不对?”

我说:“不是啊……我说的是左下角的凯旋门。”

她说:“巴黎凯旋门不长这样,罗马那三个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提图斯凯旋门,赛维鲁凯旋门也不长这样。”

我说:“庞贝古城的凯旋门长这样啊。”

然后我媳妇就说:“你看到这个手了吗?这是你的手机,这是我的手,你猜它们两个聚到一起能产生一个什么结果?”

——于是,我买了两张机票,请她去庞贝古城实地看看。

到了庞贝古城以后,我告诉她:“你看凯旋门就长这个样。”

既然到了意大利,怎么也是来一趟了,我们就继续去梵蒂冈博物馆看一看。那里面有一个西斯廷礼拜堂。这个礼拜堂太重要了,现在还在这里选教皇。而且这个礼拜堂跟解剖学关系非常密切。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廷曾经禁止解剖学研究,但是有一位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解除了这个禁令,也正是他建立了西斯廷教堂。

(向右滑动可见“大脑剖面图”)

后来,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教堂的穹顶上画下了不朽的《创世纪》。这幅画跟解剖学也特别有关系。尤其是“上帝创造亚当”的这部分,曾经有两个神经专业的大夫一抬头——诶?这不是画了个大脑的剖面图吗?为这个事他们还发了一篇文章。

当时我就跟我媳妇说:“你看看这个有什么感受吗?”

她看了半天说:“肛门指诊可以发现早期直肠癌对不对?”

这只手为什么也在这儿?

这幅画左边是上帝之手,中间是上帝之手的草稿。拿它和《人体的构造》中174页的插图对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怎么是抄过来的呢?

(向右滑动可见手势对比图)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向了下一个景点,就在它的隔壁的签字厅。这里面有拉菲尔所画的《雅典学院》。这个画跟医学关系特别密切。因为《雅典学院》中间画了两个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手里抱了一本书叫《蒂迈欧篇》,里面记载了很多古希腊的医学知识,尤其是我们所熟悉的希波克拉底。他的很多观点都被柏拉图写在了《蒂迈欧篇》里。

我跟我媳妇说:“好好看看这画,你有什么感受?”

她说:“肛门指诊可以发现早期直肠癌对不对?”

怎么这个手指在这儿又有?

(向右滑动可见手势对比图)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米兰。

《圣经》中记载,耶稣去世之后死而复生,来到他的门徒面前,说“我又活了”,唯独圣马太没有在场。其他的门徒转告圣马太这个消息,圣马太说:“我不信,除非让我的手指伸到他的伤口之中探查一番,我才相信他活生生地重新回到了人间。”这只手指在圣经中被明确地记载,它代表的是那种探索和多疑的精神。

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雅典学院》会发现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学术观点不一样,一个手向上指,一个手向下指,也是在代表着他们学术观点之间的差别。

而在《上帝创造亚当》之中,我们如果去细看,在整幅《创世纪》之中,上帝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穿得很严实。唯独在《创造亚当》的时候,他的那只右手露了出来。米开朗基罗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认为这只手代表了上帝的神力,而这个手势在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反复地流转,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我们的艺术家前辈达·芬奇也是一位肛肠科大夫吗?

在他的作品之中,《施洗者圣约翰》 (图1) 、《岩间圣母》和《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都出现了这只手的范式。尤其是中间这幅《岩间圣母》 (图2) 。这个艺术家绘出的这只手,我们正常人做得出来吗?做不出来。因为如果摆这个姿势,她的手是不够长的。在《岩间圣母》的第二版 (图3) 中,达芬奇去掉了这只手,整个画面反而更加和谐和平衡。这样看来,第一版更像是一个单纯的炫技——我能画出这样一只精巧的手!

在这幅提香·韦切利奥的《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 (图1) 中,我们看到酒神巴克斯指向远方的那只手;在《阿方索的训示》 (图2) 之中,可以看到这个人指向上方的手。在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 (图3) 中,也出现了这个手势。

是不是这一范式反复地出现?

终于,我找到了一个答案。米开朗基罗有一个学生叫乔尔乔·瓦萨里,他写了一本书叫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这是西方的第一部艺术史作品。在这部书中,瓦萨里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 模仿理论 ”。模仿理论包括两部分,第一是艺术家向大自然的模仿,这导致了在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解剖图谱的求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一直希望能够真实地表达人体。而模仿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艺术家之间的相互模仿。通俗一点说,那个时候的艺术史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伟大的画家其实互相都在抄。一路抄来抄去,我们就发现这种痕迹是很多的。

《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中这位精壮汉子,他的形象是不是和右边非常相似?左边这幅画《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作者是提香·韦切利奥,但是这幅画里边的这个人物明显是米开朗基罗的风格,只有他才善于画这种肌肉健硕的人体。而右边《人体的构造》里面的图谱是维萨里和提香的学生让·范·卡尔卡一起合作的,但也是米开朗基罗的风格。这正是艺术家们相互模仿过程中一个明显的见证。

这个手势在之后的艺术作品中还出现过。比如,卡拉瓦乔的《以撒的献祭》 (图1) ,卡拉瓦乔的《多疑的圣马太》 (图2) ——在他的笔下,圣马太真的把自己的食指伸到了耶稣的伤口之中。这幅画还来到过中国,前几年在国家博物馆的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展览中展出过。提埃波罗的作品《海神向威尼斯馈赠礼物》 (图3) ,可以看到威尼斯女神手也是这样一个手势。

下面左侧这幅画大家是不是看着更眼熟了?对,这是新古典主义非常著名的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而右面这个人在医学史上非常神奇,叫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两次颅脑贯通伤,幸运地活了下来,从此思维异于常人。也正是他,在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奋起反抗,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这对老冤家在军事上针锋相对,但他留给世人的形象却是如此地相似——这个手势代表了权利。

其实我们今天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之中,还能够看到类似的东西。比如在《哈利·波特》电影里边,这个手势也经常出现。

艺术你想要去何方,它指着医学的方向。

现在就可以回答我最初的问题了。

我们经常说,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给医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实际的证据在哪儿呢?

证据就在这只手上。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孙轶飞:《艺术你想要去何方,它指向医学的方向》 | 拍摄:Vphoto

作者:孙轶飞

监制:吴欧

策划:吴欧 麦芽杨

编辑:李霄 史唯欢 夏晓茜

排版:夏晓茜

校对:凝音

在“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后台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跳转到下载界面↓↓↓

【扩展阅读】 两百年来,那些手持柳叶刀的人,或者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