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我是科学家”举办了第22期演讲活动“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生活画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邢立达进行了精彩演讲。我们挑选了问答环节的三个有趣提问进行分享,希望也能解答你的疑问。
邢立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
为什么在四川、山东这些地方有这么多的恐龙足迹,在哪儿还能找到这样的足迹呢?
这是一个经过思考的好问题,我们发现恐龙足迹或者发现恐龙骨骼的地方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暴露出地面的区域必须是恐龙时代的地层。如果暴露出来的区域是黄土高原,怎么可能找到恐龙呢?所以能不能发现足迹,还是要看大家住在哪儿,或者在哪儿工作、在哪儿活动、去哪儿玩。你可以看看大比例的地质图,也可以看到一些线索,如果有侏罗纪,白垩纪,甚至更早前的三叠纪恐龙时代的地层,你也许就能找到恐龙的足迹。
恐龙也有食物链吗?是怎么推断出来的呢?
有好几个方法,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一个课题是研究恐龙的胃溶物,就是它的最后一餐。这个很有意思,比如说有的恐龙肚子里找到鱼、鸟或者别的恐龙,这就是它食物链的构成部分。胃溶物需要特殊的保存环境才能保存下来,比如在辽宁有一个热河生物群,这个生物群的化石有很多被压在页岩里面,压得扁扁的,这个时候它的毛发等细节都能留存下来,那它的最后一餐有时候也能保存下来。总的来说,这类化石非常罕见。
另外一个方法推断食物链的方法是,我们可以通过恐龙的牙齿、体型,或者一些身体的特殊构造,比如爪子等等,来推断它到底吃什么。总之是要把各种不同的因素凑在一起,推断出食物链。
《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形象到底靠不靠谱呢?他们会为了电影的效果把恐龙的形象设计的很夸张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可以说既靠谱,又不太靠谱。
靠谱是因为,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电影,以一部科幻片或者说一部恐怖片的形式,帮我们古生物学家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一改普罗大众对恐龙缓慢的、愚蠢的、迟钝的、愚笨的、概念,把恐龙变得很酷,这是它最靠谱的一点了。那么它不太靠谱的一点是什么呢?电影本身的逻辑是,这里的恐龙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它并不需要特别扎实地遵照化石证据,比如说第二部开始,我们明知道很多恐龙都有毛,电影就不做,为什么呢?成本问题。
监制:吴欧
策划:麦芽杨
编辑:小米
排版:夏晓茜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欢迎填写调查问卷,支持我们↓↓↓
“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扩展阅读】 中国发现迅猛龙新种,“迅猛龙”与“伶盗龙”从此彻底分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