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火灾,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逃跑,但是什么火灾现场都可以逃生吗?如何判断逃生时机?什么才是科学的逃生方法?我们应该如何做消防教育?
9月11日,“走近科研团队,感受科技魅力”线上直播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协办,并得到北京广播电视台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共同支持。活动邀请了嘉宾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第六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消防安全与应急救援科学传播专家王荷兰,原公安部消防局宣传处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专家罗秀华,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吴佩英。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应对火灾的知识。
面对火灾,是逃生还是固守待援?
面对火灾,很大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快逃跑,但许多实际的火灾案例,都是楼下楼梯间起火,楼上住户不经过判断直接开门逃生,导致了多人死亡。
所以面对火灾一定要判断,是逃生,还是固守待援。而这个选择的关键:是判断 逃生路线上是否充满火灾烟气 。据统计,发生火灾时,死亡的人员当中,80%都是由于建筑火灾烟气中毒窒息导致。
学校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科普?
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对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这点已经形成共识。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肯定会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教材;二是师资;三是教学方式 。
首先是教材问题,二十多年前,全国各地陆陆续续编辑并出版了许多消防教材,有全国的,也有各地的,教材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图文并茂,非常更适合孩子。
二是师资问题。比如江苏泰州教育局,为解决安全课师资不足的问题。于2018年在泰兴市建了“泰州市学校安全教育实训基地”,供泰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分批次在这里开展安全实际操作培训。老师们通过培训,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了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灭火、逃生自救技能,人人可以备讲安全课,结合自身体会,讲得非常生动,效果非常好。
三是教学方式问题。有的学校建了安全体验教室,孩子们可以在体验教室上安全课。社会上也建了许多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开展实训教学,如上海的东方绿洲、山东青岛的海丽雅安全实训基地等。
创新的消防安全教育教材,是什么样?
以《小学消防安全教育》为例,书中设计了一个鸱吻卡通形象。这个鸱吻是谁呢?他是龙的一个儿子,相传鸱吻能够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因此人们在建楼盖屋时经常在屋脊上安放两个相对的鸱吻,用来祈福避火。设计这样一个形象来带领读者经历一系列消防活动,并向读者传授消防本领。
本书的最大创新点是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上采用的是“ 任务驱动型 ”的学习模式,这里有10个内容丰富且趣味横生的主题活动,在鸱吻的引领下一路闯关,在游戏和活动中学到正确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本书在上海市近30所小学进行试点推广,并在今年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三等奖,这是对我们消防科普团队最大的肯定。
作者:王荷兰、罗秀华、吴佩英
编辑:范可鑫、刘天昊、小米、皓铭
排版:凝音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欢迎填写调查问卷,支持我们 ↓↓↓
“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