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24期活动
“ 飞向深空 ”
本期演讲嘉宾
朱枞鹏
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负责人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
《从天宫二号到航天技术试验,航天人就是要面对一个个新征程》
朱枞鹏采访视频:
“南方夏天晚上热,乘凉时就能看见卫星在头顶上飞。”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负责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朱枞鹏,忆起儿时。“宇宙的恒星看上去是不动的,但卫星跑得很快,一个亮点,从头顶上几分钟就飞过去了。”
朱枞鹏家里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他喜欢看那些会飞的东西。“飞机、火箭、卫星……小孩儿看着就特别好奇。”15岁时,他看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招生海报——航天、卫星、蓝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从事这个行业。
“哈工大毕业后,我去了航天五院,从事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在五院,朱枞鹏跟着许多老前辈学习,受他们影响很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王希季院士在卫星总装测试时,会带着小板凳坐在那儿,也不吱声,就看着它一点点装起来。”
后来,朱枞鹏担任总设计师的天宫二号开始总装测试,他也像前辈那样,每天在现场看着。“ 脑子里想的都是这几年的研制过程,出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没有隐患?每一个细节都要过一遍 。”
2019年,天宫二号实验室结束任务。“我们在可控的时候主动销毁了它。 大家当 时在现场看得都挺难受,但我们得履行国际义务 。”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组合体飞行模拟画面 | 新华网
2018年开始,朱枞鹏接到了新的任务: 负责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的工作 。“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未来要载人探月、要在轨建立大型空间设施,而这些技术都需要前期的技术实验。”
在轨建造技术可以减轻运载火箭的压力,节省运输时间。“将来如果要在太空建一个很大的航天器、很大的望远镜,靠火箭一次发射做不到。火箭直径一般只有5米,超过5米就放不进去了。但如果能在轨建设,就可以分割设计成几块,在太空组装,甚至有些结构能3D打印。就像组装家具,把零件按照次序摞起来,到太空里再按照安装程序,一块块地装。”能在轨组装,航天器、望远镜等等就可以做得更大,“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宇宙更远的地方,做更多的事。”
但是,在轨组装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谁来组装?
太空环境下,航天员穿着太空服,操作的灵活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科学家提出了 用太空机器人代替宇航员 。
“太空机器人可以做搬运、安装、拆除,甚至一些非常精细的操作。”不过,太空是微重力环境,与机器人的地面工作环境有很大差别,“地面有重力影响,机器人的关节都有间隙,但是这些间隙在太空环境中,会对末端操作的精度有影响。所以,最好还是在太空做一下实验。”
太空机器人CIMON与同事一起工作 | Space.com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 空间站除了能做在轨科学应用,还能为各行各业的科学家提供在太空做实验的机会 ,我们现在正面向全国遴选项目。”朱枞鹏对遴选的实验有严格标准,“首先得有原创性,且国内领先;第二可行性要高,不能超出空间站的能力,也不能对宇航员的安全有威胁;第三,实验要有必要性。”
有的实验需要真空条件或微重力条件,那么与其花在大代价在地面建造这种环境,不如直接上太空去做。
“我们希望能把科学和工程技术结合,应用到航天事业中。”提到自己的工作,朱枞鹏喜欢强调责任感。“大家总说‘科学无国界’,实际上, 科学在很多时候是有国界的,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所以,科学家实际上是肩负着责任的 ,把工作跟国家的富强结合到一起,特别我们搞航天的,体会更深。”
8月22号,欢迎来中华世纪坛剧场,听朱枞鹏老师聊聊航天技术试验的故事。
监制:吴欧
策划:白瑞雪 麦芽杨
编辑:麦芽杨
撰稿:范可鑫
排版:凝音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