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邢立达: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生活画卷

我是科学家
原创

6月13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22期活动

“ 特别专场 ”

本期演讲嘉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

邢立达

《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生活画卷》

邢立达采访视频:

盘盘算算,正常情况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邢立达每年有180天以上都在野外考察。

“我们出野外有两套机制。 一种是应急的响应 ,比如,开发商在挖地基的时候找到了恐龙脚印,我们在24到48小时内就会到现场,不管季节,不管月份,不管节假日。如果去晚了,痕迹很有可能就被破坏了。”

另外一种,是长期的科研计划 。“比如我们计划用五年、十年的时间来完成某个区域的恐龙足迹的调查,你得每个山沟都去跑,很有意思的是可能过了两个夏天雨量很大,这个地方又被冲出了很多新的东西,所以你还得再去。中国这么大,我们人又这么少,所以有时不得不重复去一些化石比较密集的地方。”

2007年,邢立达第一次在重庆綦江见到恐龙足迹。“在这之前,我对恐龙足迹没什么感觉,即便在博物馆里走过也不会多看几眼,毕竟有那么多好玩的恐龙骨骼化石。”

恐龙足迹 | 图虫创意

后来,他发现 恐龙足迹的很多信息可以和化石互相弥补 。“古生物的学科限制性非常大,研究者经常要基于一个破碎的现状,来推断一个完整的东西。”在他看来,恐龙研究就像玩一幅巨大的拼图,化石、恐龙足迹都只是其中一个碎片。

为了获得更多碎片,邢立达开始将研究目光投到更广泛的领域。2012年左右,邢立达开始接触琥珀标本。“到了近代,科学家意识到 琥珀里面包裹的一些小动物或植物,科研价值超过了它的珠宝属性,可以揭示一个真实的白垩纪 。”

琥珀可以揭示一个真实的白垩纪 | 图虫创意

借助琥珀,邢立达勾勒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远古世界,但同时也发现了以前研究的谬误。“错误对我们来说并不可怕,在纠正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在不断地逼近真相。”

对邢立达来说,恐龙研究的魅力之处,在于不断推翻过往的认知。“ 我们古生物研究者最大的享受就是它的未知 ,每天都可能增加一个新的认识,这种更新迭代的速度是其他学科远远比不上的。”

学科更新迭代的外在表现之一是:恐龙的形象变化。“我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时候恐龙大多是没有毛的——很幸运。我经历了恐龙形象的一个大变革,时间节点大概是在1995年左右,那之后,很多恐龙会带毛,或者变得更加活跃,姿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从缓慢到匀速或者到快速的行动都有可能。我们对恐龙的这类古生物的理解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而我,正处于这个变化当中 。”

6月 13日,欢迎来“我是科学家”,听邢立达老师聊聊恐龙的足迹。

监制:吴欧

策划/编辑:麦芽杨

撰稿:范可鑫

排版:雷颖

2020年6月13日

“我是科学家”第21期:到野外去 下午13:30-16:00
“我是科学家”第22期:特别专场 下午16:30-18:00

一些特别的说明

“我是科学家”2020年演讲开始了,可惜目前还不能招募现场观众。

不过,我们提供了更多直播的渠道,你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看到“我是科学家”2020年第一场演讲和特别专场的直播。

欢迎扫码预约~

我是科学家

一直播

网易

网易·特别专场

腾讯

腾讯·特别专场

b站

如果你有问题想问6位演讲嘉宾,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会挑选出最有趣的问题在演讲现场邀请科学家回答。 如果你的问题入选,我们会为你寄送一份小礼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