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细胞死了,菌死了,小鼠也不知第几代了……咱也不敢问呐 | 疫情期间的科研

我是科学家
原创

疫情期间,你们的科研进展还好吗?

为了了解你有多惨,还有谁比你更惨,我们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访谈……

结果发现,每个人都觉得“谁能比我惨”……

乡愁是一张禁止返校通知

我在这头,实验室在那头

有些同学以为安排好了一切,却发现“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谁能想到有一天,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我的实验……

@昵称必须是拟声词

细胞死了,菌死了,小鼠不知道第几代了,也不敢问,感觉前途一片乌漆嘛黑……

@穆穆

实验室小鼠疫情期间繁殖太多窝,可能开学后鼠到中年不能再生娃了,博士三年级面临换题。

有人费尽心思靠近,却败给命运的安排——

@鳕鱼

种苗的人表示已经完美错过大棚春种时期。年前熬夜做的离体苗全都变豆芽了,好羡慕正常运转的。有个实验助手好不容易回去了先在家隔离14天,刚上了半天班,家附近有个确诊的,又开始新一轮自我隔离了。

为了接近访谈对象,爱演的同学甚至谍战剧灵魂附体——

@Dr.李

研究老年人,打算趁过年在社区做访谈来着,结果今年大家都宅在家。还好现在情况慢慢好转,中午偶尔能捕捉几个晒太阳的爷爷奶奶,但也不敢离太近,感觉像谍战片。

最令人后悔的不是实验没做完,而是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我却选择了摸鱼——

@杨大鸡腿子

过年回家前把土壤和植物样预处理出来,偷懒打算回来再做实验,结果现在就只能晾在那里,上机遥遥无期,不知道在北京的妖风和扬尘下能不能苟活 。五月去青海的物候期观测估计也危险,连续三年的观测实验啊!难道就这么断了?

@不会说话的小绵羊

我研究人类牙齿化石的。放假前专门把化石装包带回家了,结果……CT扫描数据偷懒没拷贝。几十个G啊,现在也找不到人帮我拷贝。

做好万全准备也不一定有用,万一有个猪队友——

@Orinoco

放假前,室友忧心忡忡问我,疫情会不会搞得像非典那年一样封校封城,要不要提前做好准备。而我,居然还带着一万个不屑去宽慰他的心。如今我和他双双困在家里,就连电脑还都是导师从北京寄回来的

躲过了瘟疫,躲不过组会

有些同学自以为没导师管了,产生了寒假暑假一起放的幻觉。赖在被窝,下好游戏,突然想起还有组会这件事,只能默默卸载,再装上Zoom/钉钉/腾讯会议......现在过得比高三还苦。

提前28分钟通知,真的很紧急了……

@国家一级摸鱼选手

组会前一天十二点才做完PPT,一夜失眠没睡觉,五点四十爬起来写稿子,八点多写完,九点作报告。极限人生。

@Yixuan

疫情之前,3个月跟导师聊不了一次;疫情期间,一周聊三次。

组会能提前通知的就知足吧,有的组会时间和网速比薛定谔的猫还谜——

@从心

组会时间比较随机。有一次我早上没课,一觉醒来十点四十,打开手机发现导师九点半发了信息通知十点开会……

@青蛙阿瓜和变色龙阿果的麻麻

明明网差得要命,第一次组会导师还是坚持开了一下午加一晚上。散会后,每人喜提“重做卡”一张 ,不过反正之前是突击出来的也没花太久 。

导师还问:你们这两个月学习的日子加起来有两天吗?

我科研路上最大的阻碍,居然是导师家的孩子?

@徐心

我上周和老板视频讨论学术的时候,老板被她三岁的女儿拖走了

也有些组会被玩成了网红直播——

@莔莔

最近的组会不仅有学术分享,还有兴趣沙龙,比如有个斯坦福化学博士分享了怎样用水浴法煎牛排。

少部分小可爱成功逃脱了组会……但你以为,真的就解脱了?

@L

至今未开组会,但导师会时不时打电话过来沟通,回应晚了导师就觉得在玩。

@不会说话的小绵羊

组会是不开了,但是每周还得帮导师登财务系统报销,一个星期怎么也得花掉一两天时间在这上。

考验师生情的时刻到了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浓浓师生情。

为了同学们发论文和毕业,有些导师亲自帮学生做实验,却惨遭无情吐槽(小小声——

@NK

疫情期间只有导师能去实验室,于是导师帮我们做实验。但是导师毕竟几年不做实验了,手艺一言难尽啊。

在同学们不能返校的日子里,导师们的日子看起来也未必好过。

下面请欣赏来自一位导师的灵魂呐喊——

@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文献帮你下,实验帮你做,数据帮你理,你不带电脑回家是几个意思???

有些佛系导师则在冷清的实验室里找回了过节的感觉——

@张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我知道同学们都想回来,但是没办法,回来一个学校处分一个。安心在家学习工作吧。我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感觉也挺好,找回了我在美国过圣诞节时的感觉……

当工作计划被打乱,大家热爱的嘤嘤怪在动森里挖起了化石——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上半年的野外工作计划,但这些化石点主要是恐龙足迹,倒也不担心被人破坏,因为大家都在家里呢。

突然多出来的时间其实也很紧凑,主要用来远程辅导学生,学习怎么做网课,陪伴家里的小朋友,补补做父亲的责任……当然,还可以打打游戏,我已经在动物森友会里面挖了1个月化石,博物馆凑齐了,还挑出一些博物馆馆长介绍上的错误……

点击空白查看嘤嘤怪内心世界 ▼

其实,不光是学生怕见导师,导师也会有见面恐惧症——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现在跟学生云交流的频率明显提升了,思考了一下,大概是没有了“很忙没空”的借口;当然,带娃可以是另一个不想见学生的理由……

最近叨叨昕的公众号从年更变成了周更(甚至一度日更),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怎么样了?

当然,也有导师带领学生热烈互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唐立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疫情期间,我变成了“云指挥”,让研究生每日群里俯卧撑打卡,每周一次小结,看他们学习安排得挺充实的,体脂率也降低了。此外我时不时在群里督促一下,告诉同学们专题马上要投稿了,小论文尽快改出来。实验目前不用做,有去年做好的大把数据,可以写好几篇。就是除了不能面授(主要是请同学们吃饭),其他没受太大影响。不过有的团队的出海计划已经取消了,比如和海军合作的那种。我们自己单位的船就没受太大影响,做好防护就出去了。

@罗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我带领一个国际化的团队,又正好遇上寒假学生们都回到各自的国家。课题组的组会除了应对时差,还有和全球疫情每周同步更新的成员动态:一月份导师在路上,大家纷纷关心问候,二月份起就开始轮到身在欧洲、北美、南美……的成员了。到现在也不知道何时结束的全球疫情和各国居家令给了大家很多压力。

我们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动化建模,同学们就用吃自己狗粮的办法来减压:向往海边的Andrea把用来治疗自闭症的虚拟鱼项目改成了热带海洋游览,还真给课题组创造机会达成了在海南博鳌建工作室的意向;做虚拟人的两个同学Danny和Efren在论文提交里,把自己和coauthor的老板做成了芭蕾舞团演员,希望能打动同样闷在家里的审稿人。工作方式在变,我们的科研狗理想不变。Stay Focus, Luo Lab can dance!

视频来自学生做的视频的边角料。在学生的指导下,罗训老师花了两天初步入门……

果然,技术是现成的,导师是手生的……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

你收到返校通知了吗?

实验进度怎么样了?

老师叫你开组会了吗?

欢迎留(吐)言(槽)~

编辑:凝音、Kamin、阿木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Wikimedia Commons, by Jean-Etienne Poirrier

往期树洞回顾 1、 你的购物车出卖了你

2、 我对人体解剖了如指掌 ,却不懂“女朋友”这个专业名词

3、 怪不得当不了科学家,原来是小时候不够熊

4、 为什么长大了还是熊孩子,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5、 “喂,专业名词,你是魔鬼吗?”

……

点击“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菜单栏,查看更多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