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有点特别。在民间故事或影视作品的渲染中,它们又聪明又不吉。
聪明是真的。你肯定听说过那个“乌鸦喝水”的故事,但这可不止于杜撰。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智商超群的新喀鸦( Corvus moneduloides )能够明白:把重物扔进水中,水面就能上涨,从而吃到水面上漂浮的一小块肉。虽然乌鸦没能更进一步发现复杂容器的奥秘,但这种理解能力已经相当于5~7岁的孩子 [1] 。
(乌鸦喝水 | 英国剑桥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不吉则来自乌鸦的颜色、叫声以及吃腐肉的生活习性导致它们常常出现在尸体附近,有时会被当成死亡的象征。
如此聪明的乌鸦,在面对同类的死亡时,会如何表现?
同伴死了,乌鸦会怎么想?
生物学家早观察到, 乌鸦在遇到动物尸体时,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甚至怪异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它遇到同类尸体时尤为强烈 。
(鸦科动物在遇到同类尸体时,会有怪异的反应 | BKleinWiki-Own work)
在一项关于美国乌鸦( Corvus brachyrhynchos )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看到同类尸体时,大部分的乌鸦会发出刺耳鸣叫、召集伙伴,或者快速俯冲尸体——这意味着, 它们把尸体视为一种危险的信号 。
关于“乌鸦对死乌鸦的反应”,华盛顿大学客座讲师凯利·斯威夫特(Kaeli Swift)是有发言权的人,毕竟她研究这个问题近10年了。
她发现,比起看到非同类的尸体,看到乌鸦尸体更能刺激乌鸦负责行为决策的区域。在看到陌生的同类死亡后, 乌鸦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马上逃离,更不会不假思索地前去悼念同胞 , 而是—— 先立刻鸣叫进行警戒 ——这种叫声会吸引来大量同类,它们会围绕尸体鸣叫示警长达15~30分钟, 然后四散离开 。除此之外,可能的反应还包括:轻推、轻啄或与之交配,虽然后者发生的概率极低。她甚至从牙医那儿听说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有的乌鸦会带来棍子扔在被射杀的同伴尸体上。
面对同类的死亡,乌鸦在想什么?
在斯威夫特看来,理解“乌鸦如何看待死亡”的主要障碍就是:你没法问乌鸦它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有一次留下一根棍子,或为什么另一次又把尸体撕成碎片,总之,很难从乌鸦口中获取准确的答案。
但乌鸦的大脑或许可以帮忙 。
斯威夫特给乌鸦注射了示踪剂——带有放射性氟-18(氟同位素)的氟代脱氧葡萄糖,通过探测器检测大脑细胞中放射性氟-18的分布,就能描绘大脑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地图,从而 标定这个时段内大脑最活跃的区域 。
然后,她给这些乌鸦展示陌生的死乌鸦或者死麻雀的图片,并播放乌鸦的警戒或者乞食声。之后,她将这些乌鸦麻醉,并观察它们的脑部。
(研究者在对乌鸦进行麻醉 | Andy Reynolds)
在这项发表在《行为大脑研究》期刊的研究中,斯威夫特发现,接受测试的乌鸦看到死乌鸦后, 脑部与社会行为或恐惧学习的区域没有反应,而负责行为决策的区域(NCL)表现活跃 。
这个结果让研究者们颇感意外。因为在之前的研究中,乌鸦看到陌生人怀里的乌鸦尸体时,参与学习空间的区域(海马体)会表现活跃,而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显著差异。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海马体自身太小带来的误差,此外,负责社交的部位(杏仁核)没有明显反应,可能是由于乌鸦原本不认识那具尸体。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与看到北美歌雀尸体相比, 乌鸦在看到陌生乌鸦尸体时,NCL 区域明显更加活跃 。NCL类似于哺乳动物前额叶皮层(PFC)的区域,鸦科动物能够灵活地展示洞察力、情景记忆和其他认知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的NCL。
(陌生乌鸦尸体、陌生北美歌雀尸体与来播放警示叫声的喇叭 | 参考文献[3])
这些发现表明, “陌生同类尸体”这样的非条件威胁,会促使乌鸦做出复杂而综合的决策 。这一假说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野生乌鸦发现死亡的同类时,会呈现出于其他动物不同的复杂反应:有时鸣叫发出警报,有时又无动于衷。
危险信号——乌鸦的传家宝
在2015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 [4] ,斯威夫特认为, 乌鸦或许是利用同类死亡这样的契机来学习如何应对威胁 。
这项关于乌鸦的行为研究是这样开展的:斯威夫特先是定点定时向野生乌鸦投喂它们喜爱的食物(并意外发现乌鸦很喜欢膨化食品奇多)。和乌鸦们混熟后,她请志愿者佩戴尼安特人的面具,手持死去的乌鸦标本靠近乌鸦群。此时,乌鸦们也开始盘旋在志愿者身边叫个不停,将其视作危险的存在。接下来的三天,乌鸦们到这里取食的频率明显减少了。
更重要的是, 这项研究发现乌鸦非常“记仇” 。几周后,她邀请其他志愿者佩戴那个面具,两手空空地靠近这些乌鸦,乌鸦也会产生鸣叫或者集群的行为。
轻点查看
▼
(一个在实验中用到的面具 | Andy Reynolds)
乌鸦对威胁的记忆甚至可以在世代中传承 。在另外一项关于乌鸦行为的研究中,斯威夫特的老师约翰·马兹卢夫(John Marzluff)曾经戴着穴居人面具在校园里捕捉乌鸦并给它们带标记环,由此成为乌鸦心目中的“恶人”。后来,即使其他人戴这个面具出现,乌鸦们也会成群结队地跟在其后面叫骂。十年过去,当年那些乌鸦早已死去,但看起来,“恶人”的传说并未消失,后来的乌鸦也跟着鸦群学习并记住了这张穴居人面具意味着威胁,继续对它叫骂不断——
看起来,危险信号一出现,就能在整个乌鸦群落内长期备案。这项研究也侧面说明了为什么乌鸦能够更好地生活在人类的城市里: 对于需要分辨来往人群和车辆危险性的城市生活而言,这种信息存储和共享能力至关重要 。
动物的“哀悼”行为,对人类有何启示?
动物在面对同伴的死亡时,会有何表现,它们又因何如此?
人类观察到过很多动物的哀悼行为。其中一些行为,后来被动物行为学家戳破了“只是人类在自作多情”, 动物可没想那么多 ,比如在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绿头鸭缅怀同伴”的照片,在动物学家看来,它只不过在准备和尸体发生一些羞羞的行为。也有越来越多的发现和研究表明, 那些脑容量更大,拥有更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动物也会在面对同伴的死亡时,展示出不同寻常的行为 。大象无国界组织的学者们曾目睹了一头10岁左右的小象死亡后,象群来到它周围,一只母象嗅了尸体,张开耳朵,摇头,跪下来用头推尸体,然后站起来用脚推尸体、打转,抬起鼻子和耳朵,然后摇头,跪下来再重复。
“物伤其类”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能力。当人类面对同伴逝去,会产生多样的情感,包括悲伤、恐惧、同情,甚至厌恶和焦虑……这些复杂的情感,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情景以及对他人的理解。
(人类面对同伴的逝去,会产生多样的情感 | Pixabay)
那些看起来是哀悼的动物行为,背后也会有这些情感吗?斯威夫特最新的这项研究和大脑成像检测,或许还不能完全解释乌鸦复杂多样的哀悼行为,但至少表明了:对于乌鸦而言,看到同类死亡激发的是负责复杂决策的大脑区域,而不是本能反应区域。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乌鸦具体在思考什么,但起码知道了: 在面对同类的死亡时,它们确实在思考 。
人类渴望理解动物,更渴望理解自己。“理解”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乌鸦在这类行为中与人类存在高度相似,或许,对它们的大脑进行检测,或许提供了一条旁道,帮助我们理解死亡、理解对逝去同伴的情感,最终理解自己。
作者: 狗蛋、悲催的 铊宝宝
编辑:麦芽杨、Yuki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Pixabay
参考文献:
[1] Jelbert, S. A., Taylor, A. H., Cheke, L. G., Clayton, N. S., & Gray, R. D. (2014). Using the Aesop's fable paradigm to investigate causal understanding of water displacement by New Caledonian crows. PloS one, 9(3).
[2] https://www.iflscience.com/plants-and-animals/what-goes-on-in-the-brain-of-a-crow-seeing-death/
[3] Swift, K. N., Marzluff, J. M., Templeton, C. N., Shimizu, T., & Cross, D. J. (2020). Brain activity underlying American crow processing of encounters with dead conspecifics.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12546.
[4] Swift K N , Marzluff J M . Wild American crows gather around their dead to learn about danger[J]. Animal behaviour, 2015, 109:187-197.
[5] http://elephantswithoutborders.org/blog/?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