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研究成果要得到公众认可,不懂科学传播怎么行?

我是科学家
原创

“我是科学家”第九期科普能力培训 班 成功举办。 在本次培训班中,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EurekAlert!编辑及内容经理麻冬晓 ,针对科研人员在科学传播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引导大家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用专业的数据和案例,让学员们了解了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专业操作要点 。

No.1

为什么要参与科学传播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然而却鲜少参与到其科研成果的推广中。这样的现象显示出中国在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中的巨大鸿沟,但这同时也展现了机遇。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将促进真实信息的传播,能从公众那里获得对自己辛勤工作的认识、认可与支持,进而获得更多的、与国际科研同行合作的机遇。总结来说,参与科学传播为科研人员的金钱资助和人脉扩展两方面都提供很大支持。

(近几年各个国家S&E文章的数量,2018年中国的文章数量超过了美国)

No.2

怎么参与科学传播

那么,一旦决定参与要到科学传播中,该怎么做?麻冬晓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三点:

有计划 。要建立长期传播策略,即要通过怎么样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设立总体目标并划分分段目标,同时提出关于传播效果的衡量方法;确认自己的强项和“独特之处”。麻冬晓展示了美国科学促进会center for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案例,指出策划科学传播其实和策划科研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处。

(科学传播需要提前计划 | pixabay)

知己 。科研人员要不断询问自己,研究项目或成果如何 ? 在哪些些方面最知名? 想让受众知道什么信息? 怎样才能实现以上的目标?

知彼 。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注意观察,思考手中可能对研究课题哪些地方感兴趣?自己又与受众有什么相似之处?受众可能问哪些问题?

No.3

需要获得怎样的支持

在科学传播中,科研人员也需要获得来自很多方面的力量支持,需要构建整体的支持体系。体系中,通常需要以下几类人参与:

(科学传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 pixabay)

公共信息官 。他们通常是传播的专业人士,为期刊,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工作,致力于向媒体和公众传播最新的科研进展。很多机构或单位都拥有公共信息官,麻冬晓建议学员们去了解自己机构或单位中的公共信息官,以及如何帮助科研人员推广研究信息。

其他科学家传播者 。他们可以是自己进行科学传播的学习榜样,可以通过他们分享的科学传播经验,学习到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记者 。在科学传播中,要对记者公开透明,允许记者获得采访的机会,尤其是当地的记者和专门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记者。为了更好推广,要了解对记者而言什么是新闻。

No.4

可以利用什么传播渠道

常见的科学传播渠道包括新闻发布稿件、相关网站和社交媒体等,麻冬晓对三类一一进行了解释说明。

(科学内容的传播也需要在多渠道展开 | Google, Lecinski)

新闻发布稿件是以机构名义和角度撰写的新闻发布稿件,要点是以通俗易懂、简练而不失真。能够让媒体和公众感兴趣,进而推动科研工作的传播。

相关网站是一种非常独立的展示方式,与公众的接触最为有限,主要受众是记者。网站稿件会正式地展示研究内容和成果,允许深奥的信息。

社交媒体直接与数量庞大的受众接触,特别是年轻受众以及对科学新闻有需求的成年受众。

在课程的最后,麻冬晓用“你的声音很重要”鼓励课程学员。分享结束后,学员们踊跃提问,麻冬晓一一耐心解答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我是科学家”第九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圆满结束,相信每位学员对于科学家如何进行专业的传播都所收获和感悟。

错过培训的同学

可以扫码观看培训全程回顾

讲师:麻冬晓

编辑:刘凝音

题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