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家暴对女性的伤害,可能比预想的更严重

我是科学家
原创

作者:李珩

编辑:Yuki

“家庭暴力”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家暴事件在网络媒体上频频出现——

(知名美妆博主宇芽被家暴 | 微博)

(朱晓东杀妻案 | 微博)

类似的家暴事件由于性质恶劣而受到关注,但仍有更多女性遭受家暴的经历并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家暴行为给她们带来的影响,可能 不仅仅是短时期的身心伤害 。

遭受家暴增加女性全因死亡率

近期,英国华威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女性的健康调查研究,发现遭受家暴的女性比未遭受家暴的女性, 全因死亡率 (all-cause mortality)高出了大约40% [1] 。

“全因死亡率”统计的是各类原因造成人死亡的情况。可以用来衡量某时期内特定人群的伤亡风险。因此,这样的数据意味着 在同一时期内,遭 受家暴的女性,死亡风险比未曾遭受家暴的女性高出近一半 。

研究者们调取了1995~2017年间英国全科医生的医疗记录,找出了18547名遭受家暴女性的医疗记录。同时选择72231名年龄、体重指数、贫困程度以及吸烟状况与之相似,但没有遭受过家暴的女性,作为对照组。紧接着对这两组数据进行追踪分析,计算她们心血管代谢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分析之后研究者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遭受家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高了31%,II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高了51%。遭受家暴女性每年的绝对致死率有6‰,而对照组女性的致死率是3.1‰,全因死亡率(即在研究期间由于任一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增高了44%。

女性遭受家暴的频率,可能被低估

然而,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分析采用的数据源于全科医生的医疗记录,在医疗记录中表明自己曾遭受家暴的女性比例大约在0.5%;而在全英数据调查中,遭受家暴的女性比例高达25%。无独有偶,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的《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 [2] 中也显示出相似的情形——

(《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部分数据 | 网易数读)

这说明 许多女性在就医时有可能隐瞒自己遭受家暴的经历(或者受伤后未曾就医) ,从而导致分析数据不够准确。如果是这种情况,研究得出的结果很有可能 低估了家暴对女性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约翰·辛格·钱丹博士(Joht Singh Chandan)表示,尽管不是所有的家暴经历都会引发严重的长期健康问题,我们对家暴给女性造成的身心影响缺少深入了解。但是这项研究已经证实,在目前收集到的数据中,遭受家暴的女性群体确实比未遭受家暴的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健康风险。

一方面,家暴会带来急性或慢性压力,对心血管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家暴往往带来一系列不良生活状态,比如研究中发现的不良饮食习惯、睡眠障碍、酗酒、吸烟以及药物滥用,这些不良状态也加剧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们能为家暴受害者做些什么?

家暴的实际情况发生情况可能比研究统计的更糟糕,它所引发的健康问题可能会 给社会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不小的负担 。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不仅需要家暴法案以及相关执法部门能为遭受家暴的女性提供支持和保护,同时,公共服务部门也应该跟执法部门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共享数据信息,让医生能了解更多被家暴患者的情况,更好地关注到患者的身体需求和精神状况。

(家暴引发的健康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不小的负担 | 图虫创意)

本项研究论文的合作者克里什教授(Krish Nirantharakumar)表示:“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公共卫生系统对遭遇家暴女性的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需要加强合作,不仅需要主动阻止家暴事件的发生,还需要资助那些可以为家暴幸存者提供治疗和支持的卫生服务机构,尽量减少家暴对健康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

在中国,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这项法案特别设立了“ 人身安全保护令 ”申请制度,一旦申请成功,除了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之外,还会被责令迁出申请人住所,并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近亲属。除了保证家暴发生时能及时干预,还力图在家暴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反家暴法》中还有一项规定:若当事人出于某种原因无法申请安全保护令,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特别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制度 | gov.cn)

家庭暴力现象并不仅仅是闪现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而是长期潜伏在人类社会中的问题。除了提供立法保护和公共医疗支持,还要从社会媒体宣传,家庭、学校教育等角度采取措施预防家暴事件的发生,避免让亲密关系演变成被家暴者的终生阴影。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Pixabay

参考文献:

[1] Joht Singh Chandan, MFPH; Tom Thomas, MBBS; Caroline Bradbury‐Jones et al.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Female Survivors of Domestic Ab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0;9:e014580

[2] 《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联合国人口基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