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第17期活动在北京市西城区A33剧场举办。
5位演讲嘉宾分别从互联网技术、声纹识别、肿瘤预防、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用科学和善良造福人间的故事。活动现场座无虚席,240位热爱科学的观众在现场聆听了科学家的演讲,观众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来自不同行业的观众带着不同角度的问题,踊跃与演讲嘉宾互动。
(演讲嘉宾。左起:刘凯奎、毛利华、乔友林、朱廷劭、邬晓钧。)
怎样让更多的人看到失踪儿童的寻人启事?如何增强打拐解救的时效性和精准度?是否有途径知晓寻找结果呢 ?…… 阿里巴巴团圆公益项目技术志愿者、高德事业群资深算法专家刘凯奎带来题为《用互联网技术,帮失踪的孩子与家人团圆》的演讲。
“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让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 ”在演讲中,刘凯奎解释了团圆系统背后的传递过程。接到报警后,警察将丢失儿童信息发布在基于钉钉开发的团圆系统上(权威发布),随后高德会推送给相应地理范围的用户(精准定位),而用户如果发现人贩子信息就可以及时上报线索(高效协同)。
(演讲嘉宾刘凯奎:《用互联网技术,帮失踪的孩子与家人团圆》)
“团圆”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儿童找回可能(目前找回率98%),其反馈功能也有助于增强相关群众的参与意愿,未来还会不断更新完善。“ 社会把最好的人才、开拓技术的机遇和很大的信任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感恩社会,并用行动去带来更多的惊喜。 ”
(演讲嘉宾刘凯奎:《用互联网技术,帮失踪的孩子与家人团圆》)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清华-得意音通声纹处理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邬晓钧带来题为《解开声音密码,让老年人不必奔波千里领退休金》的演讲。在他看来,“ 声纹识别研究,就像把一个无形的东西,在处理过程中变成有形的东西。这个过程充满了美感。 ”
为防止养老金被冒领,国家规定退休人员每年到当地的社保局进行一次生存认证,但这一规定给行动困难或随子女定居他处的老人造成了身心上的诸多不便。而每个人的声音其实跟指纹一样,也是唯一的,能够用来身份认证。“首先,人的声音会存在一些先天差异;其次,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用的方言、语言等后天习惯也会形成个人的特点。”
(演讲嘉宾邬晓钧:《解开声音密码,让老年人不必奔波千里领退休金》)
为此,邬晓钧所在的清华团队研发出了声纹远程认证解决方案,通过多重验证确认结果,并针对各种潜在仿冒制定了应对策略。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启动试点,获得了很好的用户评价,给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了方便。
(演讲嘉宾邬晓钧:《解开声音密码,让老年人不必奔波千里领退休金》)
在题为《如何用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让宫颈癌成为第一个被消除的癌症?》的演讲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WHO全球消除宫颈癌专家组成员乔友林分享了他从事癌症的流行病学病因与防治40余年的研究经历。
“我们知道,HPV疫苗作为宫颈癌防治的有效手段,是人类科学进步的标志。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疫苗以及待上市的国产二价疫苗,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们呼吁尽快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HPV疫苗,以促进女性健康。其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女性宫颈癌防治的难点之一是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技术能力不足,尤其是筛查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层阴道镜检查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筛查准确性的瓶颈;同时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基层妇科医师资源不足与能力提升问题;减少假阴性造成的漏诊和假阳性造成的盲目活检所引起的组织损害,更好地实现宫颈癌前病变精确定位的筛查,因为对于女性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其预后是很好的。”
(演讲嘉宾乔友林:《如何用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让宫颈癌成为第一个被消除的癌症?》)
乔友林团队进行了适合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宫颈癌快速筛查技术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了宫颈癌人工智能电子阴道镜辅助诊断系统。研究结果有效解决了基层妇科医师资源不足与能力欠缺的困境,也更好地实现了宫颈癌前病变精确定位的筛查应用和质控管理,得到了国际认同。“ 子宫颈癌将可成为人类通过注射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来全面预防以致消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
(演讲嘉宾乔友林:《如何用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让宫颈癌成为第一个被消除的癌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院朱廷劭分享的题目是《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站在悬崖边缘的人“且留一步”?》。朱廷劭的研究背景是计算机,由于推荐系统的研究开始接触心理学领域,目前主要从事一些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不同于大众的一般看法,绝大多数有自杀意念的人并非觉得救助没有必要,而是因为不清楚如何求助而失去了被救助的机会。为解决这一困境,朱廷劭建立了人工智能系统,根据行为(比如网上发言内容)来判断某人是否有自杀念头或意念,并按照紧急程度自动识别,由此可以解放很多人力,还提高了识别效率及响应及时性。
(演讲嘉宾朱廷劭:《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站在悬崖边缘的人“且留一步”?》)
朱廷劭在演讲中指出,识别后如何与自杀意念者沟通也需要斟酌考虑,不能简单粗暴地广而告之亲朋好友,因为会带来潜在的偏见。朱廷劭团队最终选择了私信的方式,提供热线转接和直接干预两种救助方式,并取得了一定信任与认可。“ 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找出那些有自杀意念的用户,向他们主动发出帮助信息,希望他们在做出重大抉择之前,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
(演讲嘉宾朱廷劭:《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站在悬崖边缘的人“且留一步”?》)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毛利华分享的主题是《演化让我们“自私所以利他”,但人类可以选择更多》。“所有的生物本质上都是自私的,但总有个体会超越本能而做出伟大的行为。”
利他行为并不是人类专有,在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但是在科学家看来,利他行为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亲缘选择和社会交换,恰恰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私。“只有面对共享某些基因的个体,或者获得回报的概率增加时,我们往往才会牺牲利益伸出援手。”
(演讲嘉宾毛利华:《演化让我们“因为自私所以利他”,但人类可以选择更多》)
但是,沟通和交流的需要使得包括人类在内的社会性动物进化出复杂的大脑,使得我们面对他人困境时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真正的利他动机。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爱和善良。“ 你的生物性和基因并不是你的命运和意义,它只是你的历史,但在一点点历史之外,有无限希望的未来——你可以选择过什么样的未来。 ”
(演讲嘉宾毛利华:《演化让我们“因为自私所以利他”,但人类可以选择更多》)
主题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副处长范宣涛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希望活动能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舞台,分享和讲述自己的科学故事,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副处长范宣涛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证书。)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现场活动反响热烈,散场后围在科学家旁边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