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八期“嘘,真相原来是这样!”圆满落幕

我是科学家
原创

2019年1月26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第八期在北京市77文创园剧场成功举办。中国科协科普部综合处副处长纪一鹏出席活动。活动现场,演讲嘉宾分别从食品安全、统计学、神经生物学等角度,用深入浅出的讲述为公众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普知识。

(演讲嘉宾。左起:王继宏、张效初、周欣悦、张忠元和钟凯)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副秘书长王继宏分享的题目是《机器人:抢走饭碗,还是带来职业安全?》。

在大众认知中,随着机器人在越来越多岗位上代替人类工作,会导致更多人下岗。但王继宏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很多工厂的问题之一是“招不到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现在90后、00后这一代长大了,很多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上没有特别困难的,都不愿意去工厂做很繁重又无聊的工作——我们了解到,有的人宁愿去理发店当一个洗头工,也不愿意去工厂当一个工人。”

(演讲嘉宾王继宏:《机器人:抢走饭碗,还是带来职业安全?》)

王继宏在演讲中提到,从工业3.0到4.0的转型过程中,“友好工作环境”是行业努力的目标之一:要保证职工的安全,然后保证工业这种高效生产——比如一个布满粉尘、易燃易爆的打磨车间,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后,除了更新后的设备可以及时处理粉尘,还可以把充满危险的工作岗位交给机器人,避免粉尘和爆炸事故对人的危害。

除了人身安全,心理上的职业安全也不容忽视。“比如工厂流水线,一个人重复做一个动作,多么无聊。如果人长期处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会对人心理和身体健康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们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让机器人帮助人更好地工作,让人更轻松地去工作,告别有害的、繁复的、无聊的生产岗位。”

(演讲嘉宾王继宏:《机器人:抢走饭碗,还是带来职业安全?》)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带来题为《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在你家里》的演讲。他曾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工作了17年,其中,有10年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和微生物打交道,之后7年更多面向媒体和公众。

(演讲嘉宾钟凯:《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在你家里》)

“其实公众对于食品的很多的认识都是存在偏差的,有一些甚至是完全搞反了,所以其实每次讲到这里,他们都会恍然大悟,或是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一直以为的那些真相’都是假的,都是错的,这样的反馈比较多。”

公众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比如食品添加剂,比如重金属,或其他来自食品本身的担忧——但在钟凯看来,很多食品当中的风险被夸大了。他的答案是:真正影响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更多是在家里,或者说,厨房里。“通俗点说,就是食品的不卫生,比如受到了致病菌的感染,很多是因为‘生熟没有分开’,没有烧熟煮透,原材料没有经过很好的处理。”

“生熟”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会让很多人混淆。比如,黄瓜和酱牛肉,哪个算生的,哪个算熟的?钟凯在演讲现场分享了厘清“生熟”的技巧:“实际上,这里面的生熟并不是指食材本身的生熟,而是你的吃法,如果你去直接入口的,我们把它理解为熟的,不直接入口,需要煎炒烹炸的,应该理解为生的——如果黄瓜是凉拌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熟的,它就需要跟生的分开。”

(演讲嘉宾钟凯:《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在你家里》)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忠元戏称自己为“杠精”。在他看来,社交网络上很多轻易的结论,都可以用统计学抬个杠。看到热映电影及随之而来的“渣男受女生欢迎”,他会反思其中的统计陷阱,“这是典型的‘生存者偏差’,没有注意控制变量。”

(演讲嘉宾张忠元:《渣男受女生欢迎?当心统计陷阱》)

在题为《渣男受女生欢迎?当心统计陷阱》的演讲中,他以“冰激凌和溺水量”的例子,来讲解常见的“相关和因果”问题。“比如说,夏天,如果溺水量提高了,那么你冰激凌卖得也好,你可能是冰激凌卖得好的话,溺水量就会增加,因为夏天都游泳,所以你可以把冰激凌卖得好坏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这个时候我要小心一点了,那个地方可能要溺水了,是不是溺水要增加——直观上就这意思,一看到冰淇淋卖得好了,我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指标,然后我要增加预防一下了,这是相关,你可以这么用,把它当成一个指标。”

但是,区分“相关”和“因果”的重要性体现在:不能以此草率地做决策。“你不能说冰激凌卖得好了,那边溺水量就增加了,那我就禁止卖冰激凌——可是,你禁止卖冰激凌了,那边还是会溺水增加,所以你要把‘相关’和‘因果’区分开。你知道了什么原因会导致什么结果,你才能够做决策。”

(演讲嘉宾张忠元:《渣男受女生欢迎?当心统计陷阱》)

在题为《爱情和抽烟,事关大脑和上瘾》的演讲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效初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成瘾:“成瘾比我们想的要更加广泛。一般说到成瘾,大家就会想到毒品,或者吸烟饮酒。实际上,世界上成瘾物质非常多,喝咖啡或喝茶都能成瘾,甚至我们现在发现有些人会‘冰激凌成瘾’,对糖的成瘾。”除了成瘾性物质,很多行为也能成瘾。比如,游戏成瘾、赌博成瘾、运动成瘾……“我们一般认为,所有能够诱发你强烈的这种多巴胺分泌的这样的一个行为或者物质都可以引发成瘾行为。”

(演讲嘉宾张效初:《爱情和抽烟,事关大脑和上瘾》)

在他看来,爱情也是一种成瘾。“爱情可以说是正常人在生活中呈现的一种病理状态。最突出的就是热恋状态中,一些行为的改变以及大脑的生理的神经的改变,我们发现,这种状态和成瘾状态非常接近。”随着时间流逝,“热恋状态”也会消逝。

但是,在物质成瘾或行为成瘾中,这种自限机制没有起作用。为什么在正常人的行为中,这种成瘾状态很快就能够自我限制,而在这种非正常状态下就没有?这也是张效初想研究的问题。“我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非侵入的方法调控人的行为。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恐怖,但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你能够知道你的行为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说到底是由于什么,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有这些行为的?然后你就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些改变,或者所谓的调控。比如,降低对成瘾物质的渴求,改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演讲嘉宾张效初:《爱情和抽烟,事关大脑和上瘾》)

收到账单会痛?识破了商家套路,还是免不了被套路?打折商品,使用起来效果也打折?……在题为《关于花钱,你不可不知的7件事》的演讲中,周欣悦分享了一系列来自消费者心理学的研究。

(演讲嘉宾周欣悦:《关于花钱,你不可不知的7件事》)

经济学家把钱当做交换的工具,社会学家将金钱视作社会阶层的标志,作为心理学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周欣悦更关注消费者在跟钱打交道的时候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凭借“数钱可以镇痛”和“脏钱令人降低道德感”两项研究,周欣悦曾两次获得有“国内搞笑诺贝尔”之称的菠萝科学奖。

“花钱买不到幸福?那是因为你买对东西。”周欣悦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具体建议,比如,识破商家的打折伎俩和其他诱导你花钱的套路“产品功能性理由比享乐型理由更容易让人掏钱”,买体验比买物质要更令人开心,并援引马克吐温的话总结:“如果你会花钱,你就是金钱的主人。”

(演讲嘉宾周欣悦:《关于花钱,你不可不知的7件事》)

主题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部综合处副处长纪一鹏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希望活动能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舞台,分享和讲述自己的科学故事,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中国科协科普部综合处副处长纪一鹏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证书。)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接下来,5位科学家的回顾视频也将逐步放出,请继续关注我们。在“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后台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这期活动没能入选的粉丝们不用难过,扫描vphoto二维码,查看现场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