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七期在北京市77文创园剧场成功举办。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处长张斌及科普信息化处副调研员范宣涛出席活动。活动现场,演讲嘉宾聚焦在“航天”主题进行了系列演讲。
演讲嘉宾。左起:郑永春、杨芳、黄伟芬、彭兢和杨峰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叶盛带来别出心裁的科学评书,拉开了整场活动的帷幕。
叶盛表演科学评书。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科普作家郑永春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到月亮的背面看一看》。阿波罗登月是假的?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郑永春现场打破了这些关于“月球”的谣言。作为卡尔·萨根奖首位华人得主,他既从事行星研究,又做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科普工作。
演讲嘉宾郑永春:《到月亮的背面看一看》
在演讲中,他还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月球科普知识:你以为月球离我们很远,其实它每天都在影响我们,地球上的海洋每天都会有两次涨潮,两次退潮;不仅如此,地球岩石圈每天也都会起伏,从而影响地球板块的运动,甚至地质灾害;月亮还会影响人和动物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激素分泌和健康。
针对大家感兴趣的“月球背面”,他也特意做了科普,比如,月球背面的月海为什么少;月球背面更古老,月壳更厚;太阳系最深的盆地——爱肯盆地,而且这么深的盆地中居然没有玄武岩……“我喜欢月球,越了解,就越感兴趣。”郑永春说。
演讲嘉宾郑永春:《到月亮的背面看一看》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带来题为《微小卫星有大梦想》的演讲。他形容自己的事业:站在商业航天的风口浪尖上,打造一个由微小卫星组成的天联网。在他关于十年后的场景构想中,天联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全球无死角不断网的窄带和通信,身处海洋或天空都能上网打电话;通过各种遥感卫星获取地球相关的数据,应急事件发生时,比如地震发生或船只在海上相撞时,可以由卫星来指导应急救援;厘米级精度导航网络的应用,比如,无人机可以把货物直接快递到桌上来。在他看来,微小卫星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演讲嘉宾杨峰:《微小卫星有大梦想》
微小卫星可以做什么?杨峰的答案是:“在做到做不到‘从0到1”大目标之前,可以先用短平快的方式,解决好0.1甚至0.01的问题。”
演讲嘉宾杨峰:《微小卫星有大梦想》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分享的主题是《设定一个小目标:去月球》。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和导航软件有相似处:确定目标后,选择路线、工具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未知因素,然后做好相应的设计和意外情况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按时、按标准实现预定的目标——只不过,他和同事把目的地设定在月球。
演讲嘉宾彭兢:《设定一个小目标:去月球》
“我心目中最美的就是宇宙和自然之美,不管是亲眼看到满天的星空,还是人类的探测器,或者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星空或其他天体的表面,包括其他天体比如木星大气这样的现象,我都会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彭兢说,“有机会的话,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有一天亲手做一个探测器,去这些不同的天体去探索:到底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什么不知道的现象在等着我们去发现——我认为这个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所从事的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
演讲嘉宾彭兢:《设定一个小目标:去月球》
在《送一颗卫星上天,帮忙关照地球家园》的演讲中,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型号总体设计师杨芳分享道:“卫星的英文单词是satellite,来自于拉丁语,含义是指一个很强大的主人的附庸者或者它的仆人,也就是说卫星实际上是地球的一个仆人,也是人类的一个仆人,它为人类工作,同时也被人类和地球所控制。”
演讲嘉宾杨芳:《送一颗卫星上天,帮忙关照地球家园》
杨芳喜欢强调:“卫星的轨道有一种奇特的美”。在她看来,轨道体现着地球和人类对卫星的控制,为卫星设计工作带来挑战,也为卫星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卫星区别于地面的其他产品,它被火箭送到了高远的轨道,这个轨道很多卫星特殊的用途。比方说,都是照相,但是卫星的照相和地面的照相就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卫星可以通过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工作,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轨道上,它能对全球进行观测,这是地面上的照相、摄影或其他观测手段所不具备的。”
演讲嘉宾杨芳:《送一颗卫星上天,帮忙关照地球家园》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分享的主题是《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考验,才能成为航天员?》。根据黄伟芬的介绍,光是训练部分,就分八大方向、百余科目、数千训练单元……从体质到心理,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可以说是“沙里淘金,千锤百炼”的征程。“航天员是一个极具风险和挑战的职业,具有工作环境特殊、职业技能复杂、飞行任务艰巨和危险性大等特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必须在科学严格选拔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全面的科学训练培养出来。”
演讲嘉宾黄伟芬:《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考验,才能成为航天员?》
在演讲中,黄伟芬回顾了一桩近三十年前的往事:那时候,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尚未开始,航天大院里,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排练了一组群舞寄托梦想:小伙子跳起太空步,姑娘们排练了飞天舞。30年后,当年负责导演飞天舞的姑娘,成了负责航天员训练选拔的副总设计师,当年帮助大家缝制舞衣的同事,成了航天服的设计者——命运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是大家对航天的热爱。
演讲嘉宾黄伟芬:《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考验,才能成为航天员?》
主题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处长张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希望活动能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舞台,分享和讲述自己的科学故事,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处长张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证书。左起:杨芳、黄伟芬、郑永春、杨峰、彭兢和张斌。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接下来,5位科学家的回顾视频也将逐步放出,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这期活动没能入选的粉丝们不用难过,扫描vphoto二维码,查看现场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