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移动时代的科学传播|科普能力培训班第二期回顾

我是科学家
原创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今天的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快速传递和简洁易懂的主流传播形式,也给当今最新科学进展的传播带来了挑战。

9月19日,“我是科学家”第二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于果壳办公室成功举办,我们请到了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科学新闻主编、美国科学作家协会前主席南希·舒特(Nancy Shute),为到场的几十位科学家、科研工作人员及科普工作者分享了她在移动时代传播科学的相关经验。

南希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她和同事目前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面向中学生举办的展会,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如中学生、教师、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者等)的纸质或电子出版物,其中以《科学新闻》(Science News Magazine)为代表。

(由南希主编的《科学新闻》(Science News Magazine))

在演讲中,南希以两个最近的《科学新闻》杂志封面,列举了关于杂志封面设计的例子,分析了针对不同受众时多元化设计理念。 面向青年群体的杂志封面设计往往会注入更多活泼生动的元素。

(图片来源:南希PPT)

接下来,南希又提到了数据可视化工具对于帮助公众理解复杂数据的帮助。 “我们要清洁数据、清理数据,然后让普通公众可以读懂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 南希说到。此外,一些简单而充满趣味的视频、动态图片演示等形式都可以让公众快速理解一些复杂的理论或观点。

讲座结束后,南希与到场学员围绕科普传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场学员就科普文章的选题方向、传播方式、如何辟谣、以及科学术语的使用等问题向南希提问,南希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提出了她的见解与建议。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流,让大家收获满满,意犹未尽,相信大家一定对移动时代的科普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

(嘉宾与观众交流分享。)

(这次培训太精彩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