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生吃虹鳟,到底会不会遇到寄生虫?遇到了该咋办?

我是科学家
原创

作者:Eevee

编辑:Yuki

太长(恐虫)不看版: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9月6日公布了一项针对国内63份虹鳟样本3种寄生虫(2种吸虫、1种线虫)的检测报告,结果为 阴性;

2、但该检测未涉及绦虫类寄生虫,仍需要更大范围、更全面的检测加以确定;

3、从以往案例来看,虹鳟确实有可能感染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如裂头绦虫);

4、其他一些对人基本无害的节肢动物、原生动物也可能侵染虹鳟;

5、原则上讲,经过严格检验(不仅确认无吸虫、绦虫、线虫,且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农药兽药残留达标)和正确处理(长时间低温冷冻)的虹鳟,可以直接生吃;

6、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不能确定来源时,“熟吃”才是良选。

虹鳟被列入“三文鱼团体标准”的事件已经引起了多方质疑,这一“标准”假如真的推行,很可能会让本是淡水鱼的虹鳟被当做正统意义上的三文鱼——大西洋鲑来售卖。

图片来源:@新浪上海

而“标准”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生吃虹鳟的安全风险也是争议的焦点。 标准制定方表示“海水淡水寄生虫风险相同”,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图片来源:@头条新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此发布了一份关于水产品寄生虫问题的回复。

1三种寄生虫检疫呈阴性,风险是否已排除?

回复中提到,近期已对中国产虹鳟63份和进口三文鱼29份开展了调查,均无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囊蚴、东方次睾吸虫( Metorchis orientalis )囊蚴以及颚口线虫( Gnathostoma spp .)三龄幼虫检出。

那么,本次为何会选择这三种寄生虫作为检测对象?除了这三种寄生虫,虹鳟是否还有被其他寄生虫侵染的风险?首先要说,这三种寄生虫确实是具有代表性的人、鱼共患寄生虫,其中一些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于前两种吸虫来说,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是在我国发生较为普遍的重要肝吸虫( Liver fluke ),作为IRAC公布的一类致癌物而被人家熟知。另一种东方次睾吸虫( Metorchis orientalis )在我国各地的江湖流域分布广泛,原本是家禽和鱼共患的一种寄生虫,但在2005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调查中首次发现可以侵染人体,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两广、云南等地经常可以听到因为有人吃淡水鱼生感染肝吸虫的病例,且自2005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调查报告来看,发病呈上升趋势。

虽然目前尚无虹鳟鱼身上发现华支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的报道,但调查此种类排除一下大家的疑惑还是有必要的。

(左)肝吸虫的生活史,通常需要一些螺类来作为中间宿主。图片来源:www.cdc.gov。(右)一种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寄主瘤拟黑螺( Melanoides tubercula ta )图片来源:wiki

而后一种颚口线虫( Gnathostoma spp. ),虽可以侵染人体,但人体并非是其合适的寄主,而且中国并非该线虫的高发区,报道病例也很少,也就在黄鳝上有过零星报道,缺乏虹鳟鱼感染颚口线虫的证据,选择该种线虫进行调查可能是有待商榷的。

值得一提的是, 还有一类比较常见的人、鱼共患寄生虫——绦虫类,在此次调查中并未涉及到 ,可能需要更大范围、更全面的调查才能完全排除风险。

绦虫是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的一员,最有名的莫过于猪肉绦虫,不过在虹鳟鱼上有一类常见的可侵染人的绦虫便是裂头绦虫( Diphyllobothrium spp. )。

【高能预警:为防止引起虫恐读者不适,可以点击空白处查看图片】

裂头绦虫

恐怖指数:★★

食用风险:★★★★

应对方案:煮熟煮透

这类绦虫的分布相当之广,以至于淡水海水,欧洲,美洲,亚洲均有分布,其寄主相当之多,甚至包括大西洋鲑(正牌三文鱼)在内的多种鲑科鱼类均有此类绦虫的报道。

也就是说,本次检测并没有排除虹鳟感染裂头绦虫的风险。而裂头绦虫属于较“抗冻“的寄生虫,通常的冷冻处理可能无法保证100%的杀灭,为安全起见, 在鱼体中发现这种虫后一定要将鱼煮熟处理再食用。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靓照”

被裂头绦虫( Diphyllobothrium sp. )侵染的虹鳟鱼案例。黄色部分为其裂头蚴虫态。大西洋鲑有时也会被此类绦虫侵染。图片来源:FishPathogens.net除了以上这些人、鱼共患寄生虫,虹鳟还可能被其他一些长相丑陋但基本“人畜无害”的寄生虫侵染,不小心与它们“不期而遇”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各种虹鳟吸虫

恐怖指数:★★★★

食用风险:★

应对方案:手工清理即可

虹鳟身上可能会有诸多种类不感染人体的吸虫,如外寄生的眼吸虫和内寄生的鱼类叶形吸虫( Phyllodistomum spp. )等等,它们会对虹鳟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但对人体无害。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得了白内障(眼吸虫)鱼儿们,视力逐渐丧失。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接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在输尿管寄生的叶形吸虫。图片来源:A Colour Atlas of Salmonid Diesease.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在虹鳟鱼体表形成异常黑点的Neascus sp.也是一种吸虫。图片来源:FishPathogens.net各种虹鳟线虫

恐怖指数:★★★

食用风险:★

应对方案:手工清理即可

虹鳟身上其他不感染人的线虫种类也很繁多,例如毛细线虫( Capillaria spp. )和 Philonema spp. 都是“虹鳟的家常客”。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某种毛细线虫。其中成员菲律宾毛细线虫( Capillariasis philippinensis )是对人体有重大威胁的寄生虫,但在虹鳟上的毛细线虫暂未有对人体威胁的报道。图片来源:fishpathogens.net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细长的 Philonema sp. ,对人体无害。图片来源:A Colour Atlas of Salmonid Diesease.真槽绦虫

恐怖指数:★★★★

食用风险:★

应对方案:手工清理即可

人、鱼共患的裂头绦虫确实有些凶险,但其他种类的虹鳟鱼绦虫并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倒是会影响鱼类的消化吸收,使得鱼儿生长发育不良。而且剖鱼的时候看到它们大概会引起不适。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某种会引起虹鳟消化不良的真槽绦虫(Eubothrium sp.)。图片来源:A Colour Atlas of Salmonid Diesease.节肢动物类

恐怖指数:★★★★★

食用风险:★

应对方案:手工清理即可

其实,大多数的鱼类寄生虫都不太容易被发现。而那些能被轻易发现的,比如各类节肢动物寄生虫,通常来讲视觉效果就比较惊悚了,如最“著名”的会吃掉鱼类舌头的缩头鱼虱( Cymothoa exigua ),大概就能够成为不少人的童年/少年/中年阴影。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缩头鱼虱 Cymothoa exigua 取代了鱼的舌头。图片来源:http://animals.wikia.com/wiki/File:Cymothoa-exigua.jpg

有些虹鳟的腮处会被缩头鱼虱的远方亲戚——鲑生颚虱占领。大家对这类桡足类(亚纲)生物可能有些陌生,但其实生物分类学的鼻祖林奈大师在18世纪便命名了这类专性寄生虫鲑生颚虱( Salmincola salmoneus ,Linnaeus 1758 )。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左图为某种鲑生颚虱( Salmincola sp. )寄生在虹鳟鱼腮处。图片来源:某户外爱好者论坛hotspotoutdoors.com;右图为从鱼表面抠下来的鲑生颚虱个体。图片来源:FishPathogens.net除了鲑生颚虱,鲑鱼疮痂鱼虱( Lepeophtheirus salmo nis )也非常容易被发现,它们通常会吸附在鱼的体表创口上。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吸在虹鳟表面的鲑鱼疮痂鱼虱( Lepeophtheirus salmonis ),会对虹鳟鱼的产量造成不小影响。图片来源:FishPathogens.net这一类寄生虫虽然形象可怖,会对鱼类养殖带来麻烦,但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什么危害,通过手抠刀刮等简单方式就可以轻松将它们清理干净,不会影响食用。

原生动物类

恐怖指数:★★

食用风险:★

应对方案:问题不大,甚至可以直接吃

原生动物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有些更是为寄生而生。譬如粘孢子虫( Myxosporidia )就是鱼类上的寄生虫常客,也是鱼类养殖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通常会在鱼的肌肉,脏器处寄生,会引发一些鱼病,严重影响虹鳟鱼正常生长。比如挑选虹鳟鱼幼年时期下手的 Tetracapsuloides bryosalmonae ,就会引起其肾增生.

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Tetracapsuloides bryosalmonae 侵染后造成虹鳟鱼肾脏严重增生。图片来源:A Colour Atlas of Salmonid Diesease.轻触空白,获取寄生虫“ 靓照 ”

1.一种鲑生粘孢子虫( Henneguya salminicola )可在大西洋鲑鱼鱼肉看到约1cm的孢囊。2.孢子。图片来源:http://www.sva.s2生吃可以,但需通过检测和处理

其实,虹鳟原则上是可以生吃的,在日本养殖的虹鳟同样有用于刺生制作的(据悉自旅日水产学学者),但吃之前需要先“验明正身”。对于即食生食的水产品其实有着严格的国家标准(GB 10136—2015), 该标准对即食生食的水产品理化指标,农药兽药残留,微生物指标,寄生虫指标都有明确的界定。经检测合格才可安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关于寄生虫的指标。可见鱼肉要生吃,必须排除吸虫,线虫和绦虫这三类对于人类有威胁的寄生虫的风险。

就算是被大家认为更安全的大西洋鲑,也需要经过检测和处理才能作为刺身被端上餐桌。因为它们有可能携带异尖线虫。这种线虫的隐患,在最近新出的“科普动漫”《工作细胞》也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

(左)某种异尖线虫(Anisakis sp.)的头部照片。图片来源:宁波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生物检测分中心。(右) 杀灭异尖线虫的嗜酸粒细胞。图片来源:工作细胞。

当然,鱼身上出现寄生虫本属于正常现象(常在水里游,哪能不长虫……),对于这些寄生虫,我们不必过于恐慌。无论人、鱼共患,还是单感染鱼,这些寄生虫总体来说还相对比较脆弱的,经过正确处理后都不会影响食用。对此,多家权威机构都给出了非常有效的方法用来排除寄生虫的风险:

1. 加热煮熟(确保鱼肉的内部温度超过63° C)

2. 冷冻处理(-20° C 以下7天,或-35° C 冻成块并保持15小时,或-35° C 冻成块并保持-20°C以下24小时)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冷冻处理对于诸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物来说有时只能是“隔靴搔痒“,因此,对于不确定来源的鱼类,煮熟永远是最安全的处理方式。

3虹鳟:做自己,拒绝“被晋升“

从近期消费者的反馈来看,大家对于虹鳟的“升级”并不认同。

图片来源:@新京报评论

虹鳟作为一种冷水性鱼类,对水质要求较高,原本没有那么多人、鱼共生的寄生虫困扰,加之出色的肉质(媲美大西洋鲑)和卓越的性价比,前途一片光明。只因一波“强行升级”反而落得滞销,实在可惜可叹了。

虹鳟:“让我做自己,不好吗?”

作者名片

参考文献:

[1]FishPathogens.ne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Fis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AO.

[3]Parasites of Freshwater Fish. Minnesota Sea Grant.

[4]Flink H, Behrens J.W & Svensson P.A. (2017). Consequences of eye fluke infection on anti-predator behaviours in invasive round gobies in Kalmar Sound. Parasitology Research (116), 1653-1663.

[5]Bruno D.W., Nowak B. & Elliott D.G. (2006). Guid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fish protozoan and metazoan parasites in stained tissue sections. Disease of Aquatic Organisms (70),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