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态度影响行为,还是行为影响态度?

我是科学家
原创

我们知道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如何去做,这句话反过来也同样成立,我们如何做,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我们常常以为是态度决定了行为。但社会心理学早就证实—— 行为也可以影响态度。 如果把某一种价值观念转换为社会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行为,等到公众亲身参与到其中之后,他们的态度自然会“跟上”他们的行为。

芝加哥大学的行为学家诺亚•戈尔茨坦等人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了一家酒店,在毛巾架上摆上卡片,鼓励房客重复使用毛巾。第一种情形下,卡片告诉人们,重复使用毛巾可以保护环境。而在第二种情形下,卡片写道,75%的房客都参与了这项通过重复使用毛巾保护环境的能源节约项目,这种标语,让毛巾的重复使用率显著提升。这种情形悄然中树立了社会规范,无形中有一种约束的力量,让人不得不遵守。

受众并非一张白纸,可以由传播者任意涂抹。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我们扮演的角色、说的话、参与的社会运动,都会对我们的态度造成影响;邪恶的行为会改变我们原本正直的态度,而且随着态度的改变邪恶行为会变本加厉,当然反过来,道德的行为可以引发积极正面的态度。

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设计的监狱模拟实验,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津巴多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另外一些做犯人,在经过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之后,所有人都进入了情景。狱卒开始贬损犯人,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津巴多报告说,人们开始分不清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个创造出的监狱在同化我们。最终这个计划两周的实验,仅仅在第六天就停止了。

电影《死亡实验》,根据 菲利普津巴多设计的实验改编的。图片来源:douban

在阿布格莱布监狱中以及其他产生暴行的情景中,有的人变成了虐待狂,有的人却没有,行为是个人和情景的共同产物,监狱实验吸引来的也许正是那些具有潜在攻击性的志愿者们。

在情感的鼓动、个体的经验、价值观的博弈面前,理智的分析似乎只是一个无力的下下之策。受 众常常根据亲身经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尽管这种个体经验,可能在科学上并不严谨。 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时,公众并不会乖乖地从事实出发。他们在认知上太懒惰,在维护既有观点时太顽固。

希望科学传播工作者提供给公众准确、客观的科学信息,帮助他们理性地决策。

排版:昕旸

题图来源: douban

评论
曲一线
大学士级
2022-12-28